会计信息外部非对原因解决思路探析

点赞:6324 浏览:216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主要通过现有研究的梳理,通过会计信息非对称原因的分析,对基于会计对称理论应用前提下,促进会计信息对称性提出几点解决思路.

关 键 词 :会计对称理论, 非对称问题, 经济活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08-01

1.会计对称理论综述

赵西卜教授(2004)提出会计对成性理论,认为:理论上同一项经济业务在不同会计主体中会计处理应保持对称性,即会计对称性是会计主体就其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告而言,在记录经济交易、反映财务状况方面具有的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一一对应关系,包括生成会计信息时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等性,以及使用会计信息时信息报告的对等性.而这种确认与计量的对称性可分为静态对称和动态对称,而动态对称又可分为内部对称和外部对称.其中动态对称中的外部对称是指交易发生后,交易双方对同一事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等性.这种对称包括: 投资―受资,债权―债务,销售收入―资产、成本费用等.其表现特征是: 交易主体双方在初次确认和计量时要满足依据相同、摘 要 对应、时间一致、项目对称、金额相等几个条件.李维新(2005)认为,财务会计决策有用性目标决定会计准则必须强调会计对称性,将对称性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则加以对待.宋伟斌(2009)认为 ,对称性在会计领域各方面均有所体现,贯穿于会计准则体系与会计实务的全过程,会计对称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表现为以对称性为发挥作用,鉴于对称性在会计领域普遍存在性、基础作用方式和所导致结果的综合性特征,对其研究认识应提升到会计原则高度.


可见,对称性在会计中的应用不仅影响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相关的利益团体,而且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因此研究会计对称性理论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指导会计实务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基于动态的外部对称性研究应用还不成熟这一现状,因此从外部会计对称性角度研究会计对称性及其实现的难点,则更具有现实的指导与应用意义.

2.会计信息外部非对称性原因分析

本文认为,会计信息外部企业横向间的非对称性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是人为因素导致非对称原因.一方面,今年来企业会计查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比皆是,企业出于不同目的,人为内部查重导致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最终导致投资者决策损失,其后果的严重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对此做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相对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随经济业务的发展跟进,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而不断完善的新财务会计制度要在我国近几千万会计人员中得到普及、熟悉并掌握,最终得以提高,还需要漫长的学习、培训及实际操作训练过程,这也是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外部非对称的重要原因.

二是会计实务程序选择导致非对称原因.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企业仅依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同的交易应采用相同会计政策”显然不足以实现横向可比性信息质量要求.比如,同行业不同企业对相同的固定资产可能采取不同折旧方法或年限,对存货收发计量采用不同的方法等,这些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显然会对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造成影响.

三是企业的异质性导致非对称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将,企业是具有独特异质性的,也就是其具有有别于其它企业特殊优势,这决定了不同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很可能具有不可比性.比如,两各同行业企业由于业务规模的大小不同(异质性)可能适用不同税率,进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再比如,企业地理位置优势,人力资源独特等等,必然对提供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产生影响.

四是客观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非对称性原因.由于是企业经营环境存在很多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会计人员会依据所处环境及自身的职业能力作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其会计处理结果必然不同,这种问题在上市公司中也不乏常见,如某两家上市公司曾因对同一企业应收款项提取不同比例的坏帐准备引起证券界关注并热论.

五是制度设计因素导致非对称原因.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非对称性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纵观我国会计信息的非对称问题,稳健性原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遵循也有背离.即现行会计准则的内容和方法存在导致企业提供经济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即所谓制度性信息失真.其根源就在于微观经济主体依据会计准则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比如,企业出于稳健性原则提取各项资产准备,显然对于会计信息的对称性来说,既有因遵循稳健性原则导致会计信息更加对称性一面, 也有因遵循稳健性造成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的另一面.

3.会计信息外部非对称性问题解决的几点对策

会计信息外部非对称性问题作为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从成本效益的原则来看将不可绝对消除,但从技术发展、制度逐步完善及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角度看,在成本效益的原则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缩小非对称性差异也是可行的.

一是宏观管理部门研究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和数据采集方法,为宏微观经济、财务审计信息需求提供解决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IT环境下对如何借助核算软件、数据库系统、网络平台等先进技术有效实现会计信息的整体衔接,提高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为宏微观管理决策提供更为对称、质量更好的经济信息,是当前及未来完善会

计信息对称性的首要有效解决思路.会计信息的微观性, 会计,

于晓东(1982-),男,辽宁丹东人,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助教,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吴蓝洋(1981-),女,四川平昌人,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决定了数据之间的对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交织网络,不借助IT技术很难进行宏微观经济核算信息及数据真实性的验证,因此大力推广会计信息化建设,建设强大的信息化网络成为会计信息对称性得以实现的关键.鉴于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战略性及高成本性,个别企业难以承当,应以宏观管理部门牵头,逐步统筹规划,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比如税务的信息化系统、各大国有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各大信息化条件较好的银行企业、会计基础条件较好的各大上市公司等等,以点带面的按地区、部门、行业乃至国家来开发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及国家给予鼓励政策条件逐步接入则是提高会计信息外部对称性的现实选择.实际上,这一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是企业投资者提供有效经济信息以供决策,也可以为税务、审计等各方面部门提供核对验证解决方案,即为不同层面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服,其潜在的延伸效益还是有待研究的.

二是结合宏微观管理要求制定会计规范, 尽可能建立统一的会计信息衔接口径.一方面,在具备技术条件前提下,在微观会计数据对称的基础上,尽可能细化会计数据,及时改进宏观经济管理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的衔接,通过统筹兼顾的制度建设规划,完善会计规范及相关国民经济管理规范,尽可能减少企业间、企业与宏观管理部门间管理指标的统计差异,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关注现有制度设计问题,如稳健性原则、 公允价值等约束条件及其运用的限制,即“度”的把握,大力研究稳健性原则与公允价值等与我国现行会计环境的磨合程度,再比如具体会计处理程序、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差异的逐步缩小等,从而逐步消除由于会计信息制度设计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非对称问题.

三是加强会计行业教育培训,完善会计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任何行业中人的素质因素可谓至关重要,目前会计人员提高学习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制度驱动型提高.主要是指会计行业规范要求的各项学习,比如会计行业有会计资格考试制度、初中高级职称考试制度以及分年度的后续教育制度等等,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更新会计知识提供了保障.(2)利益驱动型提高.主要指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促进,比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资格考试,由于其考试高水平要求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促使大量人员参与学习考试,客观上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会计从业人员,极大提高了会计行业人员的执业素质.(3)自主驱动型提高.主要是会计人员自主利用工作之余所做的拓展学习.分析起来,作为制度驱动型提高,从目前各省教育培训情况来看,除考试制度外,尽管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后续教育培训,但由于会计人员自身工作各种原因,培训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某些地方的后续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反而是利益驱动型提高的效果更为明显,据统计近年来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为其付出艰辛努力学习的人员年均接近40万以上,从参考人员的访谈中可以粗略看出,参考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可谓收益匪浅.三种提高形式中,第一种形式是基础,具有制度性和系统性,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因此,应针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弱点,把各项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实处,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执业判断能力,尽可能减少执业判断认识的差异,提高会计信息外部对称性,提升会计主体间会计信息质量,即横向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