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民间艺术

点赞:32234 浏览:154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彩灯照人间

在我国,灯彩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逢年过节,婚寿喜事,都喜欢张灯结彩,营造出一派吉庆祥和的气氛.

最早的灯,自然是用于照明,以后才从中分出一脉,发展成具有审美意味的灯彩.灯彩,即泛指各种争奇斗艳的彩灯,因而形成一个行当,从业者众多.

据专家考证,在秦汉时,宫廷中已经有了富丽堂皇的大型彩灯.到三国时,灯的种类已很丰富,但灯托、灯架大多是用陶、铜、铁制成.唐宋时代,灯彩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准,制灯的材料多以竹、木为架,以绢、纸粘面,上绘图画.特别是元宵节,朝廷下令全国点灯三夜,千家万户,流光溢彩,喜气盈盈.

长安宫门外搭起二十丈的灯轮,“燃灯五万盏,簇之如花树”,又令数千及长安少女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特许这三夜取消夜禁之令,让官民纵情游乐.唐人张说在《十五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中写道:“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宋代又将元宵张灯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而在正月十五的前几天,各地举办灯市销售各种花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写道:“吴台自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等”诗中的“灯影”、“叠玉千丝”、“剪罗万眼”为走马灯、琉璃球灯、万眼罗灯.

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生动地描写了我国古老的元宵灯节的美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等”

明人文震亨,在《器具》一卷中,对各地工匠制的灯予以评价.他认为福建“珠灯第一”,以玳瑁、琥珀、鱼脑骨架制成的灯“次之”.名手赵虎所制并作画的羊皮灯“亦可多蓄”.“料丝灯出滇中(云南)者最胜,(江苏)丹阳所制有横光(不和谐的色彩),不甚雅”;而“山东珠、麦、柴、梅、李、花草、百鸟、百兽、夹纱、墨纱等制,具不入品”.

明人张岱曾描绘过绍兴的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者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等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陶庵梦忆绍兴灯景》).

老上海则有专门的灯笼坊制灯、卖灯,各派纷呈,但以苏灯为主.“灯彩集剪纸、绘画、装扎、糊裱等多种手工艺于一体,所生产之各式灯笼,造型优美,灯饰华丽,花样出奇”(蓝翔、冯懿有《灯笼坊》).

巧样风筝上青云

风筝,南方称“鹞子”,北方称“纸鸢”.纸鸢的前身为木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鸿书》),“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韩非子》).直到汉怎么发表明了纸,才开始了以纸糊风筝的历史,当时名曰“纸鸢”.

为什么称作风筝呢?“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明郎瑛《询刍录》).

在古代,风筝曾用于军事行动,“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简文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独异志》);明代时,在风筝上装,飞到敌营上空时,盘香点燃了导火索引爆,谓之“神火飞鸦”.

但风筝主要是作为一种游艺工具而流传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歌咏它的诗文,唐人高骈的《风筝》一诗,最为人称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清代女诗人陈长生《春日信笔》写道:“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个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他写过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影响极为深远.在《红楼梦》中,我们读到多处关于风筝的描写,十分传神.他通过探春作过一首《风筝》的谜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线浑无力,莫向东风嗟别离.”在第七十回中,他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李纨、探春和一班丫头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一派欢声笑语,其中提到的风筝种类有:大蝴蝶、大鱼、大螃蟹、美人、大红蝙蝠、凤凰、红喜字、沙雁儿等,巧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风筝,按构造分类,有长串类、板子类、软翅类、硬翅类、桶子类、软风筝;以形象分类,有鸟形、虫形、水族形、人形、字形;以功能分类,有玩具类、观赏类、特技类、实用类;以内容分类,有动物类、植物类、人物类、物品类及其他类.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论述了古代风筝的奇妙:“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又以竹芦粘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

风筝的制作,除扎得巧,糊得精之外,绘色亦不可小看.颜色“要求鲜艳,质洁而轻”;“作画的基本要求是:用深色勾线、浅色绘面”(蒋清海《中国风筝》).曹雪芹对风筝的绘制,颇有研究,他在“半瘦燕画诀”自注中说:“法以佛青为底,槐黄衬之,配以红、绿、湖、紫等色,宜力求鲜明夺目”(《南鹞北鸢考工志》).

忆儿时在湘潭雨湖畔放风筝之情景,犹历历在目,奔跑呼喊,其喜何如!不觉过了知天命之年,梦中常放风筝于云中,可见当时印象之深.

剪纸

每到春节,中国人除了在家里贴对联、贴年画之外,还喜欢在窗户上贴窗花.北京人称窗花为“窗户花”.“‘窗户花’是用红棉纸或顺红纸刻成的,形似挂钱.刻成的不外是龙凤呈祥、恭贺新禧等.写到家里,贴在屋门前檐椽头上.红纸窗户花刻得精致,色彩鲜艳.也有用黄棉纸刻成窗户花,在佛像前粘贴”(《旧都三百六十行》).

窗花,其实是一种剪纸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前人的诗文笔记中,多有记载:“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唐杜甫《彭衙行》)、“向旧都天街,人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欲而成”(宋周密《志雅堂杂钞》);“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奁,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清《保定府志》)等

中国人不但春节时贴窗花,遇有一些喜庆大事时亦贴窗花,如作结婚用的洞房的窗户上,往往贴着红灿灿的“双喜字”、“鸳鸯戏水”、“荷莲图”、“胖娃娃”,装点出一派浓郁的喜庆气氛.

过去的城里,有专剪专卖窗花的作坊,聚集着一帮剪纸的高手,用剪子和刻刀创造着诱人的艺术世界.一些小贩常在此批发出去,“到庙会或街头售卖节日点缀的‘窗户花’”(《旧都三百六十行》).

而在广大的乡村,更有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在农事之余,刻剪出各种新颖美丽的窗花,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并出现了许多传统剪纸的生产地,如陕西延安、山东高密、河北蔚县、山西新绛、甘肃镇原、湖南泸溪、贵州台江等

近些年来,一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家名声远扬,如陕北的张林召、王兰畔、曹佃祥、白凤兰、库淑兰,甘肃的祁秀梅,山西的段月英,湖南的黄靠天等等,“他们的作品得到专业艺术界的珍视,他们的名字被记入中国民间艺术的光辉史册”(左汉中《花雨阁随笔中国民间剪纸纵横观》).

左汉中曾在《库淑兰神奇的剪花娘子》一文中,生动地介绍了这位民间艺术家生活的艰难和对剪纸艺术的执著.“她自命为剪花娘子,她的剪纸领域是一个神化的世界――一个属于库淑兰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在茫然与苦涩中享受着一种创作中的甜美和幸福,体验着一种内心的自得与振奋,一种无掩饰、无禁忌的意识所反映出善良、地道的民间艺术家的童真.等老人一直靠剪纸为生,临走前,我向他求购几件作品,并给了她不菲的等”

而“窑洞里的剪花婆姨”曹佃祥,生于1921年8月,“16岁时已成为上下川有名的剪花能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请入美术学院,为民间美术专业的师生上剪纸课.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和国外的美展.“对曹佃祥大娘的崇拜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娘的人物剪纸特别让我喜爱,她的人物剪纸整体、简约、大气,又不失灵动和洒脱,确实有一种大师的气势.尤其是那幅《捻线线》,陕北纺线女子的动态处理得丝丝入扣,花纹疏密镂刻得当,堪称民间造型经典之作.二是大娘坚持剪花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在感染着我”(左中汉《曹佃祥窑洞里的剪花婆姨》).

左先生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同时又是一位好画家.这些年来,他对民间美术情有独钟,走山访水,对民间艺术家大力宣扬,其精神确实让人感佩.在他送我的大著《雨花阁随笔》两厚册中,就介绍了好几位民间剪纸高手,为其人其艺慨然立传,读之皆情深意长,心灵为之震憾!


扎狮头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以及一些盛大的庆典中,必有舞狮舞龙这样的游艺节目,直到今日,仍然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相传,狮子这种动物,是汉武帝遣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贡品.而舞狮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检测面戏”,并日益推广开来.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最早是出于祭祀的需要,祈求驱邪和呼唤一种超人的力量,以后衍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于是经久不衰.

舞狮和舞龙,所需的道具“狮”和“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狮头和龙头的制作,素为人所注重,必须体现勇猛、正义、庄重的精神气质,具有一种神圣感.因此,历来扎制狮头、龙头有专门从事此行的工匠,也就形成一个极被人尊崇的行当.

左汉中在《扎狮子头的“美髯公”》一文中,介绍了湘西的一位民间艺人.“聂胡子大名聂方俊,1936年生,凤凰县城关镇团鱼脑人.父亲聂伯谋是有名的纸扎艺人.他子承父业,善扎狮子头、龙头、罗汉、花篮、踩莲船、灯彩、纸人、纸马等.其中最擅长的是扎狮子头.等聂氏纸扎狮头深受凤凰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影响,多次改进狮头的构架,并将‘竹丝曲篾’技艺揉合进去,增加了竹架结构的韧性与弹力.有了扎实细腻的骨架,又有漂亮生动的外观,还能经得起摔打.成为品牌后的聂氏狮头,在裱糊、彩绘、贴金、染麻制须等程序上倍下工夫,使得狮头既有传统喜庆的风采,又富有鲜明亮丽的新意,喜气、憨态而又气势逼人”.

相对而言,因狮头体积大,又有生活的真实作比较,制作起来比龙头的难度大一些.故能制作出好狮头的工匠,必能制作出好龙头,人们往往以狮头的制作来衡量一个工匠的水平.这位民间艺人聂胡子,连狮头都扎得四方载誉,其他的物件也就是小菜一碟了.

在谭竹所著的《中华绝活手艺》一书中,有《扎狮大王聂方俊》一文,记录了聂方俊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做纸扎工艺分两种,游艺性和祭祀性,狮头属前者.他喜欢做游艺性纸扎,因为能带给人欢乐,祭祀性纸扎挣钱,但没意思,辛辛苦苦扎的一把火烧掉.他扎的狮头,具有当地的民族风格,如意鼻、鼓前额、圆脑门、对天笑的大口,不凶恶,很可爱,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小的卖一百到五百,大的卖七百到二千.”聂方俊是个爱学习、肯钻研的人,“他说扎狮头要会建筑学、力学、剪纸、绘画、木工、雕塑、木刻,一样不会就要求人,很麻烦.纸都是订做的,很有韧性.竹子要两三年后干透才用,所以轻,不霉变.”

左汉中先生主编的《民间美术绝活儿》丛书中,有一本《凤凰纸扎》专门介绍聂胡子和他的纸扎狮头绝活儿,因而令其声名更加远播,不断有国内外友人上门造访,求购他的作品,贵州、广东、浙江等地也相继前来订货.

我几次去凤凰,可惜没机会谒访这位工艺名匠.但在盛大的庆祝活动上,见到了他扎制的作品.旁边的人一见舞狮开始,就高兴地喊起来:“看,那是聂胡子做的狮头,独一份,真好!”

微雕夸核舟

专家、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宦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带的装饰品,风行一时”(欧阳宗俊《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

因橄榄核形如舟,且质地坚硬,故常用来雕刻“东坡夜游赤壁”这个题材.也有用桃核作材料的.从明至清,微雕后继者不乏其人.

明末的魏学(1596~1625年),著有《茅檐集》,中有一篇《核舟记》,是静物写实小品文的典型之作.该文介绍了“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他送给作者一只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因精妙绝伦,作者故于以记叙.这只核舟刻于1622年的秋天,一个小小的寸长之核,“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优雅的民间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风筝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明人张岱在《濮仲谦雕刻》一文中,也介绍了南京的这位雕刻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可见当时这种身怀绝技者,不在少数.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微雕橄榄核舟,是清代雕刻家陈祖章的力作.“此舟呈稍深的桔红色,高1.6厘米,长3.4厘米.舟上设备齐全,舱中备有桌椅,并摆着杯盘菜肴,小窗镂空,可开可闭.舟上八人,异彩纷呈,为苏东坡泛舟夜游赤壁故事.舟底镌刻着细字《后赤壁赋》全文,下有‘乾隆丁已五月臣陈祖章制’款”(《国宝大观》).

在增城县博物馆,珍藏着雕刻家湛谷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他53岁时的作品“苏东坡夜游赤壁花船”.“增城盛产乌榄,榄核雕工艺的历史也有三百多年了”(丁枫《湛谷生微雕核舟》).这个湛谷生,他以核雕名重于世,“雕刻的工具全是自制,雕刻的手法也很独特.雕刻时,先把橄榄核含在口内,待湿透后才取出.每遇晴天早上,便对着东边的窗台,让阳光照射着,精雕细琢.正午以后,他就休息了.这样每天只刻三四个小时”(见上文).

这件作品是一个小画舫,长度45毫米的样子,共刻了六个人物、十多件器皿,船底满刻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字小如蚁.船舱上有两扇可开可关的小花窗,舱前两边都开有小门,船舱镂成两层,拾级可下,船尾高挂一盏风雨灯,确实是一件价值很高的珍宝.

责任编辑 李 黎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