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点赞:4404 浏览:138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相对20世纪中国新诗而言,网络诗歌的生产和消费已然构成了新世纪诗歌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诗学问题.客观地说,当下网络诗歌的创作尽管显得异常活跃,但其整体水平并不算高,诗歌创制中技术性含量的增强不仅未能带来艺术质量的提升,还造成了诗歌成色在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其原因恐怕在于,网络诗歌的生产与消费已经逐步快餐化,这种快餐化和技术化的趋势,极大地妨碍了诗歌创作在艺术上的精细打磨和深度探险.在这个意义上,有效地抵御快餐化或许是拯救网络诗歌的艺术困境、提升其审美境界的重要路径.

从学理上讲,快餐化意味着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合理化原则在全球化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并使全社会朝着更具效率、更加可计算、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是“后工业社会的技术英雄”(欧阳友权),依凭互联网而生成与传播的网络诗歌自然也无法逃脱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命运,其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也就在所难免.

关于网络诗歌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完全统一,但大致包括了三种类型的诗歌形态.第一类是传统诗歌文本的网络化,也就是将传统纸质刊物已经发表的诗歌传输到网络上,这类诗歌虽然在纸质文本中已被承载和阅读,但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也被当作供网民浏览和消费的网络诗歌.第二类是在网上书写与发表的诗歌,这类诗歌有效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以比特这种特定的电子语符将诗意数字化,在短时间内达成诗歌创作、发表、传播、反馈的一体化,形成为“网络情景中的诗歌”(陈仲义)或者说“网络体诗歌”(桑克).第三类就是超文本诗歌,借助多媒体组合和非线性链接等电子技术而构造起来的类似迷宫的诗歌样态,它可以称得上是网络诗歌的极端形式.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第二类诗歌,这类诗歌是网络诗歌的主体部分,从中也最能洞察到诗歌与网络结盟时所呈显的写作特征、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在这个层面上的网络诗歌,其生产与消费往往是一体的,相互配合彼此默契,共同催生网络诗歌文本的大量繁殖.产生这种一体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网络平台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诗歌的快速发表与瞬间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活动场域,另一方面还因为,网络诗歌的体式短小与分行排列,既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方便和快捷,也使网民的阅读、消费显得容易和轻松.

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网络诗歌在创作、修改、发表、阅读、反馈、争辩上十分迅捷,这种一条龙的工作流程,体现出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快节奏与高效率;网络虚拟世界为诗歌创作和发表提供了一个可以无限延伸和扩张的载体与平台,再加上低门槛、低投入的生产环境,这为网络诗歌作品的不断诞生提供了可能,某种意义上,网络诗歌突出和强调的往往是作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网络诗歌论坛以一种较为统一的、规范化的技术格式和虚拟性氛围,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相对安全的话语空间;网络诗歌无论是作品主题帖的发表还是读者的跟帖反馈,都体现为电子技术控制下的文本自动生成,审美品质的低劣化和立场的缺位也就在所难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和大量化的操作原则,使得网络诗歌在体现出表面的活跃、繁荣的同时,也暴露了浅薄粗俗、粗制滥造的负面价值,这也是网络诗歌屡遭人诟病的症结之所在,而后两个方面涉及到网络诗歌所置身的主客观背景,这实际上也是所有网络文学共同的身世遭遇和存在命运,一定程度上鉴照到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和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对文学审美的破损与戕害.

如果仅就简单快速和追求数量这两个方面而言,其快餐化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诗歌的发表与传播也是极为快捷的,在互联网数字技术提供的无限敞开的拟想世界里,诗歌的出场显得毫无滞碍,几乎没有任何的关卡和阻力.网络诗歌的这种自如发表和迅即流传的高速率,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吴思敬先生曾指出:“在传统的印刷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诗人发表诗歌要受编辑的制约,一般编辑部对来稿实行三审制,有一审不能过关,稿件就发不出来.网络诗歌则取消了通常由编辑控制的发表的门槛,只要写出来,想发表,贴到网上就是了.它是诗歌的卡拉OK,可以满足非职业作者在传统印刷媒体中无法轻易实现的自我表现欲.”在文学创作中,作品发表是连接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最重要纽带,作品的快速发表既能刺激作者的创作,促进他们加倍努力地写作,也给读者不断带来视觉冲击,加速他们的阅读、浏览与消费.尽管网络上的所谓发表,带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与幻觉感,对专业作家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非职业作者来说是不乏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诗作进入别人的视野,被点击浏览,被评头品足,甚至还被喝彩叫好,那种自我满足感是充溢在心的.网络上的诗歌阅读是由鼠标点击来实现的,随着手指的轻敲,一页分行文字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需要短时间的屏前浏览,就能完成一次阅读行动,这比书本的阅读还要便利和简单.同时,网络论坛为读者的及时评点与论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有所感悟、体验、共鸣或者不满,可以马上在作品之后跟帖发言,与诗作者交流、讨论与商榷.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平台确保了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速循环.

网络诗歌在数量表现上的过分突出,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中的数量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表空间大.第二,诗歌论坛和网站多.第三,网络诗人多.第四,网络诗歌读者多.笔者在几家大型诗歌网站和论坛进行了统计,发现注册人数之多令人吃惊,比如,截止到2008年1月底,中国诗歌网的注册数是16365,诗歌报论坛的是86940,《绿风》诗刊论坛的甚至达到了207527.这些数字表明,网络诗歌作者与读者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队伍.在网络世界里,相比其他文学体裁,诗歌的点击率往往是最高的.第五,网络诗歌年产量高.据陈仲义先生调查推算,目前网络诗歌的“全国年产量不低于200万首.这个数字,是《全唐诗》的40倍,也是纸介诗歌年产量的40倍”.这种生产速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第六,网络诗歌传播速度快.网络诗歌的快速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进了诗作的不断增长与大量繁殖.

或许正是因为网络空间的无可限制,网络诗歌作者的写作与发表才日益显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网络诗歌的快餐化本质无疑使诗歌生产与消费的重量轻质情形愈演愈烈.大量无深度、无技巧、无美感的诗歌布满了网站与论坛的页面,这些水平低下的诗歌借助“下半身思考”、“垃圾运动”、“崇低搞怪”等诗学主张,来吸引读者眼球,扩大消费市场,给网络诗歌存在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两年前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梨花体”诗歌事件,其实是口语诗在网络诗坛达到泛滥成灾后,深怀不满的网络诗歌读者发起的一次集体“”,它是以“恶搞”的极端方式对网络诗歌快餐化所做出的回应和反思.


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快餐化的后面两种表现涉及到这一诗歌文体所处的主客观背景,显露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背后某种无法忽视的技术本质.其中前者偏向主体,表征着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行动的连贯性与安全性情状,而后者则指向客体,暗示了为主体的文学行动提供安全性保障的必要技术支撑.

在一个稳定可靠的话语空间从事文学活动,确信活动的安全和连贯,不与现实生存之间发生直接的关联与纠结,这是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各种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行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网络诗歌作品多是无“忌”之谈,是诗非诗人们都往上贴,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和戒备.网络上此类诗歌多如牛毛:“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令人大跌眼镜.在网络之中,对诗歌的探讨充满了千奇百怪的表现形态,各种出格的话语和言辞似乎都可睹见.如“扬子鳄”、“诗江湖”、“极光”、“北京评论”等,吵嚷纷争、针锋相对,甚至恶语攻击,构成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奇观,其他如“天涯诗会”、“或者论坛”、“若缺诗社”、“中国诗人”、“第三条道路”、“诗歌报论坛”,也经常是硝烟弥漫,论战如云,既有关于诗学问题的真知灼见,也有无关诗歌的插科打诨.从传统诗歌秩序上而言,网络中的诗歌生产与消费似乎充满了乌烟瘴气,甚至不可理喻,一些诗歌言语和行动原本应理性制止的,但网络却让他们赫然现身,横空出世.此种情形的出现,全仗网络虚拟世界的安全性允诺撑腰,是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快餐化的生动体现.

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诗歌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机械复制性是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快餐化另外一个特征.网络诗歌创作从人这里起步,而在机器那里实现和结束,以键盘敲打和鼠标点击来进行书写与增删,表面看来是人在操作,实际是计算机在统摄整个活动.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和网络枢纽,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就无法实现.在网络诗歌论坛中,无论是诗歌主帖的发表,还是讨论跟帖的接续,都是文本自动生成的,操作者只管把相关言论复制粘贴,网页上就会自动地将这些言论呈现出来,一般不会篡改和走样.前几年网络上流传一种诗歌写作软件,据说在使用这种软件时,只要输入几个诗歌意象和词汇(比如“春雨”、“杏花”、“湿润”),软件就能自动合成一首不乏味道的现代诗歌.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是对网络诗歌乃至整个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随意、标准失范的一种暗讽,另一方面也是新媒体时代文学写作中机器控制人的一个鲜活例证.

仔细审视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快餐化的这几个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和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已经借助网络这个独特的孔道,渗入到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什么是消费文化呢?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这样解释道:“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检测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产品、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这就是说,消费文化动摇了传统意义上商品的使用或产品的观念,它将消费的范围从物质世界移向了精神领域.网络诗歌的生产与消费在许多层面上是顺应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商业需求的,无论语言狂欢、倾泻、性的暴露还是政治玩笑,都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里针对影像、记号和符号等文化商品进行的消费活动,而这种文化商品又主要是以诗歌的特定形式体现出来的.与此同时,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也与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理性不无干系.欧阳友权曾将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口头文学阶段,书写文学阶段和网络文学阶段,并认为是一种依托“第四媒体”的本体存在,它“有效利用了互联网的两大优势:强大的媒体容载和共享的信息资源,而这正是书写印刷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这段话告诉我们,没有网络技术,就不可能有网络文学,自然就不可能实现网络诗歌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了.由于建立在消费文化逻辑和后现代技术理性基础上,网络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便不自觉地会出现审美品质虚弱和人文担当退场的尴尬局面,甚至有可能导致“的越界与败落”,这或许是网络诗歌快餐化最令人担忧的后果之一.

网络诗歌是技术高度发展中伴随而出的文学产品,其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不过是社会合理化方案在网络世界的进一步延伸.随着网络诗歌在上世纪末的问世和本世纪初的异常繁荣,人们曾一度对中国新诗将在新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下走出边缘再度兴盛充满了信心.不过,当我们意识到网络诗歌的生产与消费已经与现代社会一起步入快餐化的轨道之中时,先前那种乐观和高调的心理很可能马上会随之消散.鉴于此,有意识地对快餐化进行抵御,或许才是救网络诗歌于困局之中的理智选择.对于网络诗歌来说,我们首先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有效减缓作品出场与传递的加速度,这当然同样需要依靠技术.技术既然能帮助我们加快作品生产与消费的频率,自然也会有办法将这种频率加以减速.其次,诗歌网民要保持文学创作与阅读上的良好心态,不能在作品数量上贪多求大,而应当学会节制,尽可能在审美品格和艺术质量上做文章.第三,网络诗歌生产者与消费者也应该对消费文化的运行逻辑作深入的反思,不能盲目地追随它的脚步前行,同时要警惕科技中心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力求做到文学活动中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并驾齐驱,谐调统一.只有做到这些,网络诗歌的审美境界才有可能向新的高度攀升.

参考书目: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快餐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张清华:《持续狂欢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一个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陈仲义:《新世纪五年来网络诗歌述评》,《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