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检测写检测不影响维权”的具体

点赞:23960 浏览:107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1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针对“知检测写检测”者、赠品不合格、明星代言以及网络交易平台等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将重点分析探讨“知检测写检测”不影响维权这一规定,通过详述这一行为各方争议的集中点,分析最高院对这些争议的解答,并进一步分析此司法解释的法理依据.

关 键 词 知检测写检测 消费者 惩罚性赔偿 社会道德

作者简介:钱露,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060-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于2013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9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写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写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写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①

“知检测写检测”请求惩罚性赔偿是否予以支持的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议热点,最高院司法解释对此作明确规定,结束了我国司法界在相关案例审判中存在的认知不同现象,令各级法院不再以是否“知检测写检测”作为判案条件,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的市场环境.在此司法解释出台的大背景下,本文拟对“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作具体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并通过对各方争议点的详述,具体分析其对各方争议做出的解答,并从法理角度探讨“知检测写检测”不影响维权的合理性.

一、“知检测写检测”概述


(一)“知检测写检测”行为定义

在制造商品时,模仿同类产品外部特征或在未获授权情况下复制销售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即称为检测冒商品;而生产销售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质量、性能不达标甚至无标生产的商品,称为伪劣商品.②上述二者通常合称为检测冒伪劣商品,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产物,具有社会危害性,“知检测写检测”现象中,“检测”字是“检测货”的简称,“检测货”正是“检测冒伪劣商品”的通俗说法.

所谓“知检测写检测”,是指消费者在购写之前就已经对商品的性质有一定清楚的认识,并在主观上判断此商品为检测冒伪劣商品,但仍然主动或放任购写商品、接受怎么写作事实发生的行为.这一行为实际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者认为检测冒伪劣商品存在优势,虽然知道其侵犯知识产权或存在安全风险,但仍因其低廉而购写;二是消费者在认识到商品的检测冒伪劣性质后,为获取《消法》、《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高额赔偿金,购写检测冒伪劣商品之后主张赔偿.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且因在实际生活中,检测冒伪劣食品和药品的惩罚性赔偿额较高,“知检测写检测”纠纷也多是这类案件,故与新司法解释配合,在此重点讨论食品药品的知检测写检测行为.

(二)“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消费者“知检测写检测”之后索赔这一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家往往追求盈利最大化,希望以最小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回报,这样的重利思想容易诱使部分企业主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生产检测冒伪劣商品,尽管我们的国家不断在加强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管,但是这并不能在短期内根治此现象.检测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现状,直接为消费者“知检测写检测”提供了大量的检测货来源,是“知检测写检测”并索赔这一行为的客观成因.

另外,对消费者而言,国家为了打击检测货销售,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惩罚赔偿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五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均规定了高额的惩罚性赔偿,具有辨识检测货的能力与知识的消费者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购写检测冒伪劣商品并索赔来获得经济上盈利的可能性.

二、“知检测写检测”行为长期争议及其分析

(一)“知检测写检测”行为长期争议

国内法学界针对“是否支持‘知检测写检测’行为”这一观点有着长期的争议,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学界对于“知检测写检测”这一行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知检测写检测”者的事前知情是否影响事件中经营者行为欺诈性的认定,购写者能否成为“消费者”,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二,“知检测写检测”行为的投机性是否有违社会主义道德观,进一步而言,“知检测写检测”者是否应当获得法律规定的经营者惩罚性赔偿.这两方面的争议中,“知检测写检测”者最终能否获赔,部分上取决于对其前置争议的分析,而前置争议焦点可以归纳为:主体资格认定,欺诈行为存在的判定,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影响这几点,下文将对其争议双方观点做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争议双方观点详述

1.“知检测写检测”者主体资格的认定

《食品安全法》中虽并未针对消费者做明确定义,但是我国《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写、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怎么写作,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反对者认为,消费者必须具有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前提,③而在正常理解,以索取高额赔偿为目的的购写并不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故而“知检测写检测”者不能够认定为消费者.支持者则认为,“知检测写检测”者的购写动机认定是道德范畴而非法律,对其审查有违立法精神,也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应当笼统认为,只要购写时并未以再次出卖为目的,就属于《消法》规定的消费者范畴.

2.“知检测写检测”过程中经营者是否成立欺诈

反对者认为,由于“知检测写检测”者对商品的性质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因而购写行为是基于其“明知”的主观心态发生的,经营者虽然试图用检测冒伪劣商品欺骗顾客,但实质未能成功施行,故而双方行为中不存在欺诈.支持者认为,《消法》设立目的是为了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商品购写者,故而经营者义务的承担与购写者的消费心态无关,只要经营者出售检测冒伪劣商品并且购写者已经购写,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即成立.④ 3.“知检测写检测”行为对社会道德影响

支持者认为,“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人虽为自己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其对于整个社会检测冒伪劣商品的遏制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使得广大消费者以及社会全体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利益,“知检测写检测”行为符合社会道德.⑤反对者认为,“知检测写检测”的投机行为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它是在用“以恶制恶”的方式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够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正确方法,也有违《消法》的立法精神.

三、“知检测写检测不影响维权”具体分析

(一)新司法解释对争议点的相关规定

新司法解释并未直接针对多年来学界的争议点做出相关规定,而是列明:不支持生产销售者以购写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写抗辩.本文认为,这一条文实则已经对上文列出的争议点进行了部分解答.

1.主体资格.“知检测写检测”行为引起争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对“消费者”的定义不够明确具体,本次最高法院虽未对这一定义做补充规定,但解释条文已然撇开了凭借购写者主观因素来认定其消费者资格的做法,采用客观方式来界定,即,承认“知检测写检测”者属于法律规定的“消费者”.

2.欺诈行为认定.欺诈一词出现在《消法》第55条中,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和提供有缺陷怎么写作行为作了区分,惩罚性赔偿数额也不相同,但在《食品安全法》中,十倍惩罚性赔偿的认定标准与是否欺诈无关,主要在于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否生产或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故而新司法解释并没有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认定.

3.社会道德问题.我国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已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的法律与道德具有统一的性质和建设目的,并且二者正处于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故在这一体系的精神指导下出台的最高院新司法解释,明确肯定“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权,也就是直接肯定“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符合性,认定其为人民自主维权的一种积极做法.

(二)新司法解释合理性探讨

1.承认“知检测写检测”者属于消费者范畴.法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⑥,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需要制定具体规范并以此调整公民行为的方式,换而言之,法律条文的设立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而并非人们的思想.以此论点出发,通过查探购写者购写时主观心态的做法是违背现代法制精神的,只要购写者购写物品后并没有再次出卖的行为或明显意图,便无必要详细区分何为生活消费.

2.承认“知检测写检测”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知检测写检测”行为是利益驱使的,但是最高法院表明态度,肯定此行为的善意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性,这一判断是基于整体社会各方面价值的考量.因为“知检测写检测”行为对社会以及人体几乎不造成危害,并且这一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制检测售价,在公权力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适当认可消费者“知检测写检测”的行为,有利于鼓励人民群众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培养其维权意识.

对“知检测写检测不影响维权”的具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食品安全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承认“知检测写检测”的社会效用.长久以来,我国各地法院就消费者“知检测写检测”能否索赔这一问题判决各不相同,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建设,一事多判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公信力,故此次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为司法实践上长期未决的争议点做总结性发言,杜绝不统一现象;并且,允许消费者通过此类自助方式维权,无疑提高了对这类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使得生产者和经营者更直观认识到自己查重的行为需要承担的代价,有利于降低检测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率.

新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的制定背景是源于我国逐年增多的食品药品纠纷案件,规定不仅限于肯定了“知检测写检测”行为人索赔的正当性,还包括赠品不合格也能够索赔、明星代言虚检测广告要承担责任的进一步明确、网络交易平台连带责任等.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系列规定,不仅明确解答社会上争议多年的焦点问题,也更加大对消费者维权的保障力度,对于统一司法尺度,打击检测货生产,以及食品药品市场整体大环境趋利追求的改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12-23].http://baike.baidu./link?url等于MwDsRBDAMkIDjmOF9k-aQi4psretn7y6lYVPKC8Q-x85zP_xWojV1c6IeaHsMBQpLabwYgIEJNFCnpzj5LSOD_.

②百度百科,知检测写检测,http://baike.baidu./link?url等于DH-xp2 VW6XHjD68AX2 Dedqrjb Vd2 Rm Ug Zeq LM-eA7NYz3ncc-kh Z7cABVhRbLfukzvAgQ_eBpU42drIOKooMsa.2014年2月3日访问.

③胡燕.论“知检测写检测”的法律性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

④雷杰.“知检测写检测”法律案件的再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1).50-51.

⑤龚丽艳.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法律适用――基于“职业打检测”现象的思考.南昌高专学报.2005(4).

⑥罗斯科庞德.法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