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略析

点赞:28490 浏览:1311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特点并举一工程实例进行说明,又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总结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关 键 词  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建筑结构的转换层是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结的关节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纽带作用.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接的关键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空中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纽带作用,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

1 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特点

1,1结构尺寸大,楼面支撑荷载重

带转换层体系内力的改向是通过引发截而内力来实现的,结构内力分布比较复杂,同时为保证上部结构水平剪力顺利传往下部,对转换层楼面水平刚度有严格要求规范一般要求楼板厚度不小于,故一般转换层的结构构件尺寸较大、楼面荷载较重.

1,2分层浇筑,利用先浇部分构件承载

转换层水平构件高跨比大,截而弯曲时水平纤维相对错动不可忽略,平截而检测定不再适.采用一次叠浇法进行施工时应对叠和构件进行仔细分析,考虑分层处水平剪力对构件的影响,必要时应与设计中位配合,进行次设计,确保次叠浇构件在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1,3结合下部结构,灵活布置支撑系统

为减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转换结构上下层发生刚度突变和剪力突变,设计不落地支撑系统时可以结合下部结构进行灵活合理的布置.

1,4通过下部竖向构件卸荷

根据转换层设计时“强化下部、弱化上部”的原则,结构设计加强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上部结构刚度,转换层结构在由地震荷载参加组合的工况下,下部竖向构件轴压比限值有严格的控制,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这使转换层下部竖向构件在施工阶段比一般竖向构件具各更大的延性和承载力储备,可以利用下部承载力富余的竖向构件作为支撑的传力构件.

1,5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

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带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做一探讨,供同行参考.

2 工程示例

某高层住宅楼地上25层,底下2层,顶标高94.6 m,总建筑面积62 321.6 m2.四层以下为非标准层,框剪结构;标准层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五层为转换层,设计为带梁厚板式转换层,其中梁高1900 mm,板厚1600 mm,顶标高为23,490m,梁底标高为20.590 m,板底标高为20,890 m(见图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0 O钢筋最大直径为32,梁的箍筋直径采用了西18.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转换层的施工正在炎热夏季,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12℃,平均温度24℃,每日最高温差13℃,平均温差10℃.

在该转换层的施工中主要有两个难点需要重点解决:一是荷载传递问题.因板较厚,施工时加上施工荷载,合计荷载将达到50 k节/m2,下层楼盖(极四层楼盖)无法直接承受,须采取技术措施解决荷载的安全传递.二是混凝土裂缝控制.因转换层属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和收缩裂缝,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

施工方案;将厚板两次浇筑迭合成型,第一次先浇筑梁900 mm高、板600 mm高,利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梁板支承第二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厚度为1 000 mm)自重及施工荷载.梁、板下模板顶撑仅考虑支承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顶撑负荷减小为原来的1/3可以全部由四层楼板承受,从而大量减少模板支撑材料.同时因混凝土两次浇筑,可以大大减小构件尺寸,有利于混凝土散热,减小了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换层施工的两个难点问题.


3 转换层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3,1施工程序

施工时的大致方案如下:转换层下部竖向结构混凝土浇筑至梁底――转换层厚板支承架的搭设――转换层底模的支设――转换层梁钢筋、第一层混凝土的上下部钢筋绑扎抗剪力键槽的模板支设第一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一层混凝上蓄水养护混凝土表面的处理板上层钢筋的绑扎侧模支设上部结构剪力墙插筋绑扎(第一层混凝土强度达到C35后)拆除底模及支架第一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略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混凝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2模板支设的技术要求

在考虑支撑系统承载力时,由于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绝人部由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半梁承担,所以,只考虑第一次浇筑部的荷载即可.但为安全起见应在满足第一次浇筑部的承载力的条件下加大承载能力,以1.5系数作为安全储备.四周外侧模采用组合钢模板,底模和内侧模采用木模.模板的次楞采用50mm×100mm木方立放,间距0.35m,主楞采用2.48X3.5钢管,间距0.7m.所有立杆上下均别加可调顶托和底座.主楞必须在顶托上,不得放于支架横杆上.模板支架采用48×3.5的钢管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大于0.7mX0.7m,横杆步距不大于1.8m,共三道.

3,3钢筋绑扎的技术措施

转换层钢筋量大,互相交叉多,特别是梁的箍筋为一级钢,箍筋直径最大有18,钢筋的绑扎相当困难.梁板纵向钢筋采用了钢筋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钢筋绑扎前制定了严格周密的钢筋绑扎顺序:南北向框架梁下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下部第一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下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下部第二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上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上部第二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上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上部第一排钢筋――板下部东西向钢筋――板下部南北向钢筋――第一层混凝土面上的附加钢筋(因层浇筑而设置的负弯矩钢筋)--一大梁拉钩的绑扎第一层混凝土边浇筑边插抗剪钢筋(第一层混凝土养护)板上层东西向钢筋板上层南北向钢筋上部结构插筋浇筑第二层混凝土.采用这种绑扎顺序,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3,4混凝土的浇注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根据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结合结构尺寸的大小、钢筋疏密、混凝土供应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以下二种方法:

全面分层.即将整个结构浇筑层分为数层浇筑,当已浇筑的下层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即升始浇筑第一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物的平而尺寸不太大的工程,施工时宜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

分段(块)分层.适用于厚度较薄而而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施工时从底层端开始浇筑混凝土,进行到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一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

斜而分层.适用于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二信的工程,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底层开始,逐渐上移,此时向前推荐的浇筑混凝土摊铺坡度应小于1:3,以保证分层混凝土之间的施工质量.

分层的厚度决定于振捣器的棒长和振动力的大小,也要考虑混凝土的供应量大小和可能浇筑量的大小,一般为20-3℃m.插人式振捣器应伸入下层5℃m为宜.

分层浇筑时,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在下层混凝土经定养护其强度达到1.2N/m m2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浇筑后达到稳定时的卒外温度之差在7.5℃以下时进行.为了加强分层浇筑层问的结合,可以采取在下层混凝土表面设置键槽的办法.键槽可用100mm 100mm的木方每隔1m左右留设.分层浇筑间隔的时间,应以混凝土表面温度降至大气平均温度为好,即水化热温升的峰值以后,一般为3―5d,因此间隔时间以大于5d为宜.

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棒的操作应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每点振捣时间以20-3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分层振捣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肯逆、预埋件等.每振捣完段,应随即用铁锹摊平拍实.

3,5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尽管厚板两次浇筑可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但每层混凝土仍较厚且面积大,不采取技术措施混凝土仍可能开裂.为此,经征得设计人员的同意,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即取混凝土的60d强度为0.混凝土中添加WG―HEA缓凝型高效抗裂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8%-10%.对混凝土增加二次振捣工艺:混凝土初凝前将运转着的振动棒以其自身的重力逐渐插入混凝土中进行振捣,振动棒拔出时混凝土可以自行闭合.混凝土的收面采用“一平、二压、一光、拉毛”的施工工艺,加强混凝土收面的二次抹压,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加以覆盖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