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点赞:22815 浏览:105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如何评价应用型人才成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和特征为出发点,构建了包括学业因素和非学业因素两大类的指标体系,并以此建立了本科应用型人才评价模型.

关 键 词 应用型人才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十七大上中国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的两大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有效地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1.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1.1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①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本科应用型人才归属于5A2 类,它的具体规格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知识视野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1.2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人才,应用型人才既要有普通人才掌握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扎实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要非常熟练地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1.2.1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难度和深度的不同,可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策划等,它们一般处于研发、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它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技术型人才是将设计方案和规划转化为产品.②技能型人才主要是通过熟练的操作来完成产品的制作,他们一般处于车间、工地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我国正处于向高新技术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不但依靠大量的技术工人,更要依靠大量的高级工程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这种情况下,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③

1.2.2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表现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1)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2)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4)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并重.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的同步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调查研究表明,人的成才和品质、性格、修养、身体和心理素质等非专业素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质量.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一定要将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发展.

2.构建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应当全面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表达所要评价的内容,指标间应相互关联并具有层次性,形成有机整体.(2)科学性原则.④在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层的基础上,评价体系的建立同样要求科学、客观、全面,必要时应当将定量和定性的指标相结合.(3)可行性原则.评价的指标具有可度量性,数据要有较强的可获得性.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述原则,应用型人才指标的选取和建立,应当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价其综合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反映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应用型人才进行评价应该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素质、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划分为学业因素和非学业因素,主要框架如图1:

依据选择指标的原则,将评价内容进行细化分层,便可建立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评价体系分为三层,一个目标层和二个子系统层,也就是把图1中的学业因素和非学业因素作为目标层,每一个目标层又包含四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我们会对每一个指标进行解释,也就是所谓的赋值层.第一层学业因素我们选取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知识也可以等同于所谓的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获得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对专业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层非专业素质主要选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就业率、供需比、平均起薪和社会贡献度11个指标,并将其划分为3个层次的一级指标,如表1所示.


其中,毕业生质量这一层次的指标主要是针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因为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学生个体提出的长期性的评价体系.对于非应届毕业生,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纪和阶段的不同,调整这些指标的权重,也不需要将所有指标列入其中.比如:大一新生,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比较弱化,那么基础知识的比重则相对比较高;而对于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更为重要,因此比重应当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略了基础知识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因为,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素质方面的提升,这些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3.应用型人才评价模型

依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本科应用型人才进行评价,主要步骤包括如下:

第一步,明确评价的目标,即需要评价的学生个体.其实对于个体的评价意义并不是很大,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排序才较为重要.第二步,确定指标集.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一定要选取所有的指标,不同的个体指标不同,比如:只有应届毕业生才会有毕业生质量层次中所涉及的指标,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个体,选取切合实际其实际的指标并建立指标集U等于{u1,u2,等 等um}.第三步,建立权重集.根据各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对指标集赋予不同的权重.第一层次指标的权重集为W(w1,w2,等 等 wn),第二层次指标的权重集为w(wi1,wi2, aij),(i等于1,2,等 n).权重主要由评价者决定,可以根据专家打分来确定.第四步,确定评语集:C(c1,c2 等cm),其中m等于1,2,3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第五步,找出评判矩阵.对单个指标进行评价即对评语进行赋值后,就会得出指标与评语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第六步,求得模糊综合评判集,根据评判集得终评价结果.⑤ 4 应用举例

(一)确定评价对象,需要评价的学生个体张某.

(二)模糊综合评价.由于该名学生不是毕业生,所以不存在毕业生质量这一指标,指标集U等于{学业知识,能力,素质}.由于学业知识、能力、素质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同等重要,所以其权重均为0.3333.检测设考察的对象为毕业生时,则应当加入毕业生质量这一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

(1)计算学业知识指标得分.

学业知识u1,可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评定,这两个所占的权重均为0.5,可通过想过成绩的平均分数进行评定,基础知识的平均分为80分,专业知识的平均成绩为86分,学生张某的学业知识得分为83分.

(2)计算能力指标得分.

①建立u2的指标集和评语集.指标集u2等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评语集v2等于{好,较好,一般,不好}

②计算隶属度矩阵.一级指标能力u2,主要有实践、创新、思维三个方面,可组织10名师生进行评定,其中,6名老师,4名同学,由于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实践能力的权重较高.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并用模糊综合评价该学生的能力.

(3)计算素质指标得分.

一级指标素质主要包括四个二级指标专业素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所占的比重均为0.25.其中,体能素质课根据其体育成绩得到其评价值,该学生张某的体育成绩为 83分,专业素质课通过实习单位的打分获得,张某的实习成绩为80分.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均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到其综合评定值.其中心理素质的评价结果如表3 所示,选定10名师生对其进行评价.由于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其比重较高.计算可得其综合评定值为86.6分.类似的,我们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其个人品质的评定值为84.4分.加权平均便可得到该学生素质的综合得分为83.5分.

本科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素质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4)根据计算的各个一级指标的评定值以及权重,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张某的综合评定值为85.03.

5.结论

本文以构建指标的原则为依托选取适当的指标,并构建测评模型对本科应用型人才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校对学生个体进行应用型评价,并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整其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其他客观因素也息息相关.此模型仅适合于同一所学校不同个体间的比较,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间进行比较还有待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注释

① 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98-100.

②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6-58.

③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4-60.

④ 邹俊强,沈慧.基于SWOT分析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选择[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12):14-17.

⑤ 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