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评审,非改不可了

点赞:20009 浏览:933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术查重、论文剽窃、发表论文先交版面费等现象使人们针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所致弊端的诟病愈来愈集中,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职称评审,非改不可了!

职称评审逼人查重

学术腐败令人痛心

为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通过职称评审来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实现知识分子在专业技术职务上的晋升,从而为其增加薪水、提高待遇.20多年来,职称评审制度为加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制度也暴露出诸多弊端.现实情况中职称制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制度设计的初衷.

职称评审制度败坏了学风,成为导致学术查重的根源之一.据了解,目前,许多单位和行业都对职称评审制定了不少必备条件.例如:核心杂志第一作者论文需要几篇,SCI杂志论文需要几篇,省和国家级成果几项,专著几本,等等.在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催促下,一些人急功近利,为了职称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检测.近年来,有关论文剽窃、抄袭事件屡见报端.

职评审,非改不可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称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网站发表社论,认为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两名讲师从2006至2008年在这一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查重现象.12月28日,井冈山大学学术委员会认定两名讲师的学术查重事实,分别属于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的“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和“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此外,2009年,还有西安交大六教授该校一名长江学者查重、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最近,媒体又惊曝两位医师十几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多年来竟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


弥漫学界的浮躁治学之风以及由检测文章、检测文凭、检测成果等现象引发的学术诚信危机,已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为学术界出现的这种现象痛心.不少人认为,学术诚信度的降低,与学风道德建设不力有关,更与目前的职称评价制度有关.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说:“所有在大学工作的老师都有一种压力,一个讲师一个副教授一个教授,就是在一定时期要完成多少课题、发表多少文章、出了多少著作等,且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指标固定下来.”记者调查发现,类似井冈山大学的做法,不少高校把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并将其与职称评定等挂钩.

学刊趋利靠山吃山

发论文先交版面费

一方面是论文查重,另一方面是一些学术期刊盯住论文发表的需求市场,开发出靠山吃山的项目,公然收取论文版面.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刊发工作,如今普遍存在不交版面费难以发表论文的问题.

据记者在社科教育领域采访时发现,花钱发表论文在教科界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岗位的人员想发表论文,大多先要向杂志社交纳一笔版面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过万元,否则论文就很难发表,除非是业界权威.江西省报刊处副处长严全胜说,期刊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其源头是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制度.

江西萍乡市芦溪县人民医院护师谢某,2006年11月开始申报副主任护师职称,由于晋升副主任护师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有论文发表,或者是有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或者要两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为了达到这个条件,谢某向两家医学类杂志交纳了共850元的版面费,发表了两篇不足两千字的论文.南昌大学一位副教授陈某说,自己因为拒绝了新疆一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的800元版面费,结果一篇准备刊发的论文被回复不予发表.他介绍说,除了少数几家权威期刊,业内多数期刊都收版面费.据介绍,设在北京的一个文学类权威核心期刊公开叫价,一年交5万元可发表3篇论文,还有一些刊物为了多赚些版面费,将原来的季刊扩为月刊,又将每期五六十页增加到上百页.

九江市一中学老师仇某在给南京某大学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发去一篇论文后,收到该期刊社要求他交690.07元版面费的一份回函,其中写道,“因本刊系综合性学术刊物,限于编辑部人手较少,需特聘教授、专家审改,故参照他刊做法,对符合发表要求的来稿,每1000字收取审改费150元”,“在本通知发出半个月后,我刊若没有收到您的回复,则视为自动放弃”.

学刊的趋利使本该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工作,越来越商业化,直接导致一些学术论文质量的下降.江西某高校一位在读研究生说,学校规定研究生毕业前必须要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因为花钱可以发论文,有的同学对论文写作并不精心,东拼西凑搞剪贴论文,只图花钱发表交差了事.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颜森对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痛心疾首,认为以前发表论文看质量,门槛很高,现在就讲一个钱字.教科界人士指出,简单以论文发表数量多少,作为职称晋升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花钱撰写和发表论文,长此以往,养肥的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学术刊物,降低的却是关系社会进步的学术研究水平.

外语考试

脱离实际困人才

职称考试的一些条条框框脱离实际,束缚了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很多行业,职称外语考试成绩成了获得职称的“铁门槛”“硬指标”.而对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忙业务实践,考外语、发表论文比从事研究的人员要难得多.而在职称评审时却一视同仁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脱离实际的规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以卫生系统为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每天要应付繁重的临床业务,学习外语对他们来说既没有时间,又没有实际意义.然而为了评职称,许多人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消耗在学习外语上,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为了应付考试,许多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职称外语考试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形态.有进考场带小抄、手机短信甚至雇“写作教程”.据了解,一些职称外语考试者在选“写作教程”时,把英语过了四六级的高校学生当作最佳人选,并开出高价.有顺口溜为证:“职称考试忙,考场多荒唐.觅一支好,替我上战场!”

实际上,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语工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把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当成获得职称的“铁门槛”“硬指标”,这样做简单省事,但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了科学的人才观.一些业绩突出、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线工作人员,苦于外语不过关,论文发表不了,职称永远上不去,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2004年4月11日,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程师王同喜“临场缺考”,没有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王同喜对新华社记者说:“如今我已54岁了,不想再折腾自己,所以今年我放弃了参加高级职称外语考试的机会.”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的王同喜在中科院主要从事精神多肽的机理研究,近几年来陆续发表了1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告诉新华社记者,工程师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通过英语考试,需要认知6000个左右的单词和短语,对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道难题.为了参加考试,他每天仅睡四五个小时,但由于年纪大、记忆力差,早上背诵一些英语单词,晚上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上海城建医院外科医生谭卫林参加了当天的这场职称外语考试.他从事手术临床实践已有24年,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外科医生,因业务水平突出,医院领导特意安排他到复旦大学外语培训中心进修.但因平时在医院几乎没有接触外语的机会,参加卫生类职称外语考试仍然遇到不少陌生的英语单词,答题只能靠猜蒙、碰运气.谭卫林对新华社记者说:“依我看,像外科医生晋升高一级职称,应该主要看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这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将外语考试是否合格,作为评审职称的重要依据,这是很不合理的.据我所知,这一规定限制了相当一部分医生评职称的资格.”

职称外语考试对晋升职称具有一票否决权,而职称又与福利、地位等紧密相连.为评职称,应付外语考试,许多人放下专业研究,硬着头皮死啃外语,而考过之后,许多人又将外语扔在一边,因为工作中用不上.

职称外语考试要从实际出发,职称外语考试应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防止“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在社会舆论持续多年的强烈呼吁下,主管机构对职称外语考试态度有了转变,2007年,规定九类人员可免试,另有部分人员可以放宽要求.但是,这仅仅体现了对少数人的照顾,改革仍不算彻底.

为评审托人送礼

评上后一劳永逸

而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职称评审还俨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职称评审制度使太多利益附加于职称之上,获取越高的职称,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钞票、更大的房子、更高的官位.

在巨大的附加利益面前,单位的职称评定工作往往演变成了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否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受评者的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因此,每次评审前,找关系、托人情,请客送礼,行贿送贿,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获得评委的.某县一医护人员曾私下告诉记者,她成功破格被评审为副主任护师,相当大的程度靠的是花钱请人吃饭送礼的结果,“否则,我们一个县里的护师好难通过的,相同条件的人多了,想通过就得拉关系!”

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本意是通过科学、公正、规范的评审手段,激励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然而现实中的职称评定工作既缺乏激励性,又缺乏公平性.职称终身享用,导致不少人评上高级职称后一劳永逸,从此“船到码头车到站”,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职称名额永远“僧多粥少”,在评定职称时,同事之间便往往互相攻击、彼此排挤,评上者志得意满,未评上者灰心丧气、心怀怨气,不少人从此消极怠工,不仅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且使单位的工作环境遭到破坏.一个高级职称的指标大家都盯着,领导左右为难,不少地方甚至衍生出抓阄定职称、论年龄定职称等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破除职称评审弊病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国青年报》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5%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定,76.5%的人认为这项制度已经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检测现象十分严重.

现行职称制度必须破除职称评审中的种种弊病,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改革核心是坚持能力与实绩的标准.深化职称改革,首先必须给职称评定松绑,改变人才的“行政级别化”的官本位色彩和岗位化资历化色彩,实现人才、资金等等社会有效资源优化配置.不少专家学者建议,政府部门应不再主导职称评审,政府人事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务人员的考核上,放在人才的规划和发展政策上,而不再直接介入职称评审.

其次,部门、单位在职称评审时,应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制订科学、合理的指标评审体系,增加同行专家对成果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再以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审标准.要实行评聘分离,职称评审不再和岗位、待遇等挂钩,根据岗位需要实行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彻底打破重评审、轻聘任及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

此外,还要建立职称的动态评审机制,各单位的职称评审要日常化和动态化,只要人才基于自己的能力和成果提出职称评审的申请,各单位就应该随时组织权威专家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评审,并对申请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审和考核后,符合晋升的准予晋升,激发人才的积极向上精神,促进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各种职称的合格和真实性,才能起到职称真正的作用,才能使职称真正怎么写作于我国科学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