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推动

点赞:6771 浏览:220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和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公共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公民参与和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也存在消极因素.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参考网络舆论,去伪存真,科学决策.

[关 键 词 ]网络时代 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1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经济运行、民生话题等方面,网络时代相比以往,公民的社会参与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网络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诉求渠道.由于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且影响力越来越大,故而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制定时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也越来越关注来自网络方面的声音.在网络时代,上网参政议政、献策献计,已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途径.

网络时代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推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

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尽相同,例如伊斯顿(Di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结合当前实际,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的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公民参与,一般指公民试图以各种途径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是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式之一.但由于几千年皇权专制的历史以及我国公民参与的条件、能力和渠道方面的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效果.故而,关注目前中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对进一步推进政治、提高公民政治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备一些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性,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有:

(一)强时效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快,制作发布也相对比较容易,省略了一些中间环节.这一点是其与平面媒体相比起来的最大优势.

(二)传播范围广

网上公开发布的信息,全球范围都可以检索查阅,世界在网络时代成为了“地球村”.

(三)开放性和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发布、接受信息的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

(四)多媒体功能,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图片,也有音频、视频等,信息发布的方式更是多样化:网页新闻、博客、论坛、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等等.

(五)海量信息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海量的信息在网上得到释放和共享.

(六)查询检索方便

对于需要经常查询资料和过往新闻消息的人来说,互联网提供的在线搜索功能缩短了查询时间.

三、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逐渐增多,如选举、听证、咨询、信访等方式,另外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诸如立法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传统途径虽然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重大的、反映社会公众思想和观点的内容没有机会成为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对信息化的有力推进,中国的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俨然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一条新兴途径.由于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身份隐蔽性等特点,网络因而成为公民发表观点、表述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这一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使得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网民由以往的公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进而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借助互联网,公民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板、新闻评论、讨论跟帖、网上签名、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可以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也能够通过网络、网上征询意见参与政策制定.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的舆论相比有很多优势,例如网络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得到快速的、较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力强,能够充分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网络的交互性也更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通过网络舆论更准确地了解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则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条新途径.

四、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影响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积极参与,并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网络舆论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一)积极方面

1关注公共事件,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这种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能够反映社会大众的普遍诉求并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为该类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将其列入政策工作议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一般来说,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公众关注的事件能更快地传达到政策制定部门,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公共问题提前纳入政策工作议程.网络传播方式缩短了公众议程阶段到达政府议程阶段的时间,使公众能够有效地推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对政府来说则增加了相关社会问题的来源,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社会公共信息.

2信息量增加,沟通便捷,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更科学合理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政策.不论是信息量,还是传播效率、实时性,互联网都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政府部门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关于社会公共问题最及时的信息和相关反馈,并以此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参考.例如国家对法定节检测日的调整这一事例.2007年11月,《国家法定节检测日调整方案(草案)》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最终在结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黄金周”检测期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五一”检测期的天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新的检测期安排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3网络舆论力量能促使公共政策适时调整,使公共政策与时俱进

政府颁布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根据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状况,或者负面作用过大,就需要对之作出改进和调整.例如,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5月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这次政策调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这次进步正是公民通过网络传播途径对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起收容遣送事件展开讨论,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政府部门适时调整已不合时宜的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与时俱进.

(二)消极方面

如上所说,网络舆论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而这些消极方面政府部门决策时也应当考虑到.

1、写作教程可能造成虚检测民意的流行进而影响信息的正确性

网络是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有效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随着网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专职、的、写作教程.这类人往往受雇于某些利益团体,在网上制造舆论为利益团体怎么写作.虽然这些推手、写作教程能够在网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毕竟他们反映的不是真实的民意.这种虚检测民意的泛滥不但影响了政府的舆情采集效果和准确性,而且也是在挑战广大普通网民的正常权益.

2数字鸿沟在我国客观存在,网民不等同于全体公民

虽然网络提供了非常便捷和迅速的手段,公民在互联网时代对公共政策的参与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但是总会有部分群体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方式之外.例如农民由于知识水平、经济状况、通讯设备的限制并不能熟练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写不起电脑,导致农民群体在网络参与中缺乏话语权.于是,可能存在这样的状况,最需要利益表达的恰好是那些无法通过网络来表达意见的社会群体(包括农民、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等).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这种不对等的政治参与方式使公共政策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而造成政策制定的偏差.

3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决策者顾此失彼

科学决策离不开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互联网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不足的弊端,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使得在信息筛选上出现了新的困难.信息量过多导致选择困难,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选择性采集,甚至在时效性的要求下匆匆做出“拍脑袋”的方案.这样一来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导致政策的不稳定.

4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会使网民的观点随意而不负责任

由于公民在互联网上具有虚拟身份,一个人可以随意注册多个从而扮演不同角色.网络讨论往往又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怒骂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不会受到追究,因此在网络空间中,一些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随意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者散布一些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言论.这些信息对决策部门来说会影响效率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五、网络时代完善和规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

网络传播方式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学合理、更能真实顺应民意,但网络舆论存在的消极方面和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要完善和规范公民通过网络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如果没有大量的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网民,而任凭、写作教程泛滥,网络舆论就会失去可信度,就有可能成为利益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因此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加强网民的网络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为网民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的空间,但不是随意宣泄不满、发布虚检测信息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部门表达民意、有效沟通的一种新途径.政府和网民都有责任规范网络参与的发言,共同维护好这一空间,使其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

(二)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公民能够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尽可能多的公民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数字鸿沟.许多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国家都采取了很多的手段来缩小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例如加拿大和新加坡对低收入家庭购写计算机提供一定的补助.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不同群体、家庭之间信息不平衡的状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照搬新加坡和加拿大以家庭为单位补助的方法不太可行.政府可以创造使大多数公民都能够使用信息设备的公共物质条件,例如专项拨款提供公用信息设备,在公共场所(包括农村)设置简单的计算机终端,以方便公众使用.同时还要提供教育和培训,使文化程度有限的公民也都能够具备使用这些设备的基本能力.这将会大大缩小我国目前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为广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如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被不真实的网络舆论误导,不仅不能对公共政策的合理性、适时性产生帮助,而且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社会公信度,导致公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对立.要避免虚检测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可在对公共事务采集网络信息、征询意见时推行网民身份认证,鼓励网民实名发言,减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出现,这样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充分采集到真实的公众诉求.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中,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为广大公民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沟通空间和协调机制,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这是网络时代带给公共管理部门的机遇,同时也是对公共管理部门提出的挑战.公共政策决策部门应重视网络舆论和网上民意诉求,充分挖掘社会才智,对网上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科学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明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水成论政府信息网络化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J]理论探讨,2001(6)

[4]王春婷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6)

[5]黄丽华,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

[6]万朝珠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思考[J]探索,2008(2)

[7]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5)

[收稿日期]2010年6月3日

[作者简介]尉荃溪: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