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高校生学风建设的

点赞:22895 浏览:1052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学风集中体现了高校的精神风貌,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高校学风建设,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风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呈现了当前研究生学风浮躁的表象并且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从研究生精神品格培养、师生对话、课程开设、评价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措施.

关 键 词 :研究生;学风建设;表象;品格特征;措施

大学是社会的学术组织机构,大学应该以学术为目的,学术性应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对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应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当各种论文抄袭、查重事件被媒体后,研究生的学风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原南京大学副校长王德滋曾经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庆大会上发表讲话:“研究生的培养,知识、能力和学风三个方面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风问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学术道德的缺失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陷,毕竟研究生终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不良学风的表象出发,从不同层面分析学风浮躁的原因,继而提出几点关于营造良好学风的途径,以期为我国目前处在困境中的研究生学术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研究生不良学风的主要表现

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学习和科研的目的、态度、方法、纪律等方面.研究生作为学术圈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10年间翻了一番.根据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预计到2020年在校研究生数将达到200万人.高校大批量为国家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部分研究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研究兴趣不强等状况,甚至出现了抄袭、剽窃、论文写卖、论文等所谓“混学术”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学术秩序和声誉.若高校不及时采取措施遏制此类苗头的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研究生学风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我国高校生学风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研究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 研究生课堂缺乏活力

研究生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学年,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共同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平台.这一年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研究热情以及独立自主研究的信心和能力.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生课堂状况来看,研究生课堂普遍存在课堂气氛不热烈、教学内容的研究性和前沿性不足、学习参与积极性不够等问题.

2. 部分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

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壮大,研究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参与了团队合作,成为我国学术事业的继承者.然而,目前我国也有不少研究生研究兴趣寡淡、学习动力不足、听课效率低下,研究问题浅尝辄止.不可否认,研究生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压力、或是从众心理而选择考研,这种外在的动力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当目的达成又回到了无目的状态.研究生阶段,学习时间大多由自己自由支配,去图书馆还是打牌逛街上网全由自己决定.然而部分研究生时间观念淡薄,基本的阅读、学习时间难以保证,而把时间浪费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尤其是某些文科课程,上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是迫于纪律的无奈出席,他们在对待课程论文的问题上也是东拼西凑、消极对待.

3.急功近利、论文写卖、一稿多投

如今在网上随意搜索“研究生论文怎么发表”,立即出现10万多条搜索结果,还出现了论文信誉排行表.这个灰色行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部分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不以为然.实验或调研是枯燥且漫长的,而且不一定就会有“好结果”,导致一部分研究生为了轻松获取学位或荣誉选择弄虚作检测、请别人当“写作教程”,也有学生为获得丰厚的经济报酬选择充当“写作教程”.一稿多投在许多研究生看来并不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然而这种行为会引发期刊之间知识产权纠纷.一稿多投在研究生中最为普遍,甚至出现怕期刊审核时间过长而海投的情况,不但浪费了审稿人宝贵的时间,而且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

研究生学风浮躁原因分析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人们能够追求和享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繁杂.然而,物质生活的优越却带来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失落.让人遗憾的是,一些研究生也没能逃脱利益的驱使.归结起来,对研究生学风浮躁原因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社会多样化价值观的冲突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通过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最终赢得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对很多研究生来说来之不易.研究生新生在入学之初大都踌躇满志,憧憬着学有所成.可是等到慢慢熟悉了研究生生活,却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选择“走捷径”.许多研究生看多了科学研究领域的追名逐利,在种种不良学风的耳濡目染下,他们渐渐丧失了对研究的热情和敬畏.

在物质生活并不优越的年代,人们对知识分子、对学术事业格外敬重.而如今,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下,研究生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以我国目前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为例,他们中的很大部分人选择去做公务员,因为“文凭效应”能帮助他们仕途更加顺畅.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更倾向名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研究生将“学术转化为钞票”作为学术动力.加上人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学风浮躁蔓延开来,还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2.“零”淘汰率的高等教育现状

安逸往往是腐败的温床.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2009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大声疾呼“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理由是:“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对于中国的研究生更是很少出现考上了却没法毕业的.中国的一贯的教育国情让学生在应该玩耍的年纪拼命地读书,而在最需要钻研、探索的教育阶段选择安逸.这种先紧后松、严进宽出的教育选拔观念使得大学生一旦获得通往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绿卡后,便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才出现了许多“混文凭”的学生.“安逸”和“浮躁”相伴相生. 3.高校量化管理评价模式

高等学校在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方面的巨大成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其科研、创新和学术能力或水平就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近来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各种各样的高校排名常常以论文数目或专利申请作为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参考指标.有了评价指标的指引,导师们忙着评职称、搞科研,疏于对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关注,研究生自己也不能专心读书,一心提高自己的“产量”.例如,规定研究生必须在CN刊物上发表一至两篇学术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在奖学金评价系统中也有发表论文就相应加分的规定,这就诱使一些研究生往往靠弄虚作检测发表所谓的论文.这种评价制度确实促进了一部分师生更加努力,但也使一部分师生焦躁了.看数字说话的评价管理模式,让师生忽视了学术探讨、学术沟通的过程,都各自忙于发表文章,不利于学术气氛的形成.而且,学术界的商业炒作、出版、报刊等方面的刻意运作助长了其反客为主之势.

4.研究生自身自律意识较薄弱

自律即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某一言行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属于内在因素和力量.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宋苏辙《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明李东阳《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可见,从古至今自律都被人们推崇备至.然而,作为80年代末90初的这一代研究生,成长环境较单一,大多顺风顺水,又是独生子居多,父母为他们生活安排妥帖,因而遇到挫折缺乏经验,容易变得紧张而急躁.如今的研究生队伍品德素质良莠不齐,学习动机不再那么单纯,功利性目的比较强,自律自省被抛之脑后,遇到困难便容易选择“走捷径”.

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建议

1.重视研究生品格的培养

学术性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特性,被研究生渐渐淡忘,大学被异化成了一般的行政单位和社会组织.研究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笔者想用十六个字概括对学术人理想品格的描述:“追求真理、淡薄名利、自主独立、同心协力.”

第一,追求真理.1088年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成立,它是一个学生与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在那里,大家自由讨论学问,甚至教师和学生的界限都是不明晰的,谁有学问,就讲出来供大家研究讨论.大学方面强调古典人文主义的独立人格塑造,另一方面又以扩增知识、追求真理为基本精神.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精神在于永无止境的探索、求真,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推动着学术的前进.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意味着牺牲,因为真理刚开始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刚开始也许会有外界不绝于耳的批判和不屑.坚守真理的路上充满荆棘,但作为研究生、学术人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二,淡薄名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它的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古人早已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告诫后辈做学问的人一定要看淡名利才能全情投入.研究生学风浮躁大都与名利扯上关系,追名逐利、钱权交易已让他们百般算计、焦头烂额,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去探讨高深的学术?倘若研究生能够学着淡泊,灵魂就变得高贵了,就能拥有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思想高度和认识.

第三,自主独立.陈寅恪先生曾用八个字来概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此,大学要力求挣脱依附的地位,同时要自强不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众多创新的科技成果,在出人才、出思想、出科学,出技术上,成为推动改革的思想库、动力源,促进经济的发动机、孵化器.自主独立使得学术人真正成为社会中一个有话语权、决定权、自由权的角色,也使他们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听命于、依附于其他机构的团体在创新能力上都会受到大大限制.导师也要在平日的一点一滴中培养研究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同心协力.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曾说过:“大学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通过对学术深层的钻研是具有最丰富的进程.”人不是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相互作用织成庞大的关系网,个人的世界观也并不是靠其自身的经历或经验形成,而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产物;同样的,知识的创造生产也不可能靠单个人去完成.借用曼海姆的话说:“知识是群体互动和社会协商的产物.”因此,只有研究生之间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灵感,造就学术辉煌.


2.强化研究生与导师的对话,共同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有人曾经把科学研究活动称为“下坡运动”,意思是:只要给研究人员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外力推动,他们便会自觉将研究事业做好.由此可见,这样一个动力是学术成功的必要准备.在师生、生生结成的学术共同体中,研究生们通过鲜活思想的碰撞、思维方式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其内心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这种氛围的熏陶将激起他们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知识、见识愈发宽广,创造力愈发活跃.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特别好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将这种即时通讯的便利为自己所用.、飞信、微信、翼信等聊天软件都有视频和语音功能,我们不应将时间过多地用于闲聊,而是应该很好地利用其进行学术探讨.尤其对研二、研三的文科生来说,因为没有课,很多学生选择去实习,之后的学习如同闭门造车.导师可以建群将学生拉入群内,每天固定时间探讨学术前沿.这样一来,便可避免路途遥远或者交通不便等障碍,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畅通.以上这种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找不到地方或者找不到教师的尴尬局面.当然,如果时间、场所都允许,能够开展类似家庭学术沙龙这类的学术活动再好不过.或者,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探讨会议.在会议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不但能够从这个交往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还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比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好上百倍.

3.开设励志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坚韧、淡泊的品格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基本处于放养状态,然而部分研究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自觉.虽然大学也会不定时地举办几场名人讲座,但效果并不显著.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没有设置励志教育课程,更没有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形式化倾向严重.

为研究生开设励志课程非常必要,一方面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形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一群略显迷茫的年轻人可以从名人成功的故事中汲取养分,激发和唤醒心中的斗志.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让多少濒临沉睡边缘的年轻人重新燃起追逐梦想的信心.科研是一项枯燥而漫长的事业,只有不断激发研究生内在的人生追求,坚定心中的信念,抑制身体里的惰性成分,才能展现出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正如日本提倡的“危机教育”,学生不再掉以轻心,才能心无旁骛地将研究进行下去.

4.破除量化评价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学术成果奖惩机制

学术评价制度是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的一种特殊制度,其设置是否客观、公正、合理,对学术研究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引导和定向功能.量化论文的考核办法虽然操作简单,也能激励研究生多发论文,但是,科研看中的是论文的创新价值,而不是文字的低水平的重复堆砌.作为审核论文的专家评委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不盲从、不附和,不任人唯亲.在进行学术奖励时,不应只看重数量,而应该鼓励大胆批判和创造,将文章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因素进行评价.此外,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外部监督网络,成立专门的学术监察委员会,对学术失范做明确地界定,一旦发现学术不端问题,立即执行有效地制裁,对研究生和其他科研成员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