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哲学之痛

点赞:27184 浏览:1284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上了一学期,看着花花绿绿的书本,想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无奈,再看看学生时不时迷茫的眼神,我怎么也对这个新的《哲学生活》产生不了好感.静下心来仔细思量,觉得难言之隐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叫人很不舒服

哲学是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哲学就是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本教材第一单元(即前三章)都学完了,却没见任何原理和方法.给人以三纸无驴的感觉.本单元第一章生活处处有哲学等知识,完全可以在前言里解决;第二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第二单元物质与意识学完自然就弄清楚了;第三章无非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以及学习它的意义,前言里面亦可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放在第三单元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或者第二单元实践与认识中来讲.但现行教材的编排,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前三章共6个课时,耗费了三周的教学时间.当教学结束的时候,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讲了些什么,怎么能让学生清楚明了呢?另外,这儿耽误的时间过长,直接影响了后面重点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辩证法部分.比如:第三单元第二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为一节课,这与教材编排上的头轻尾重不无关系.

新课改的哲学之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方法论的表述冗长、嗦

在我们的印象中,哲学的观点、方法的表述通常都很精炼,揭示的道理很精辟,读后就很难忘记.新教材中对方法论的表述却反其道而行之,句子冗长,表达啰嗦,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更不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比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旧教材中方法论1的表述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总共不过22个字.新教材变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总共50字.但两个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去简就繁呢?还有一些方法论的表述很绕口,让学生读都读晕了,更谈不上记忆了.

三、知识体系紊乱,不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本来哲学的结构是很清晰的,一条原理对应着一条或几条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学起来也简单明了,有的方法学生本身也知道应该这么做,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罢了,通过学哲学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所以学起来也兴趣颇浓,积极性很高.但现行的新教材似乎在人为地破坏这种知识顺序,尤其是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旧教材是遵循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方法论.五个原理及其对应的方法,学完后学生清楚明了,沾沾自喜.新教材这一块变为:矛盾的普遍性——无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无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无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个版本相比较,后者给人的感觉是“怎一个乱字了得”!

四、知识体系的删减和增加还有待考量

本教材对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增减幅度较大,我认为好的地方是增加了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样使得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得以完整体现.但为了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这儿特地增加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一块,我觉得有点过头了,况且树立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在前面讲发展观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我觉得中学时期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就行了,更深的东西留给大学去学吧!所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这块我觉得没必要加.况且,为了增加新的东西,把前一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一节删掉了.此一举动,让我甚觉可惜,因为它意味着哪些千古流传的名句如:“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等进不了哲学课堂,所以此举实乃新教材的败笔.我感觉把该加和不该加的都加上了,但绝对把不该去的去掉了.另外,前三章介绍哲学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等用的篇幅过长,也不足取.俗话说‘有麝自然香,不必上风扬’,等学生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自然会认识到它的科学和精妙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