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的感受和应对办法

点赞:5220 浏览:176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章提出教师应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关 键 词 : 教学感受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一、新教材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1.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上不合理.新教材在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知识点,完全可以一次性学习,而且具有系统性,新教材安排上学期学习单项式的系数,下学期学习单项式的次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还有近似数和有效数这两节没有必要分开阐述,学生对近似数早有接触,对这一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其实只要有一节课时间就足够了.和这两处恰好相反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对这章内容的学习容易混淆,表达得不完整,不清楚.而教材只用了两个课时,匆匆结束,学生对此其实还是一知半解,教师只能用课余时间来补救.因此,新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学生认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学生认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教材对教学内容添删合理与否值得商榷.

3.内容增多了不少,知识有些凌乱,有些环节衔接得不太顺畅,不够系统,联系多,但学生练习不够,几个重要定理没有出现,教师讲起来不是很方便.

二、新教材的优点

1.新教材中增加了更多的阅读材料,使学生汲取更多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能力.

2.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脱离社会,有趣且可获得更多知识.

3.版式新颖,图文并茂,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是如此,对激发学生兴趣都有积极影响.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

4.以人为本:从教材的内容看,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广泛,它涉及概率与统计、视图与投影、平移与旋转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确实有用,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教材制定的目标上看,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掌握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感觉到数学面前人人平等.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看,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受方式,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数学知识去建构模型,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于新教材的感受和应对办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框架结构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5.实践探索:课时内容基本上从问题情境入手,这样能使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

6.因材施教的特点:教材的习题按层次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材设法在内容上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有利于研究性学习.

三、应对办法

虽然新教材的编写、出版单位不同,但它们都是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然而,如果教师仍然以旧的教材观驾驭这些教材,那么,这些教材的各种新功能将无法发挥.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才能把握和使用好这些“课改”教材,实施好新课程.要用好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树立起新的教材观.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新教材观有四个方面的内涵:

1.教材是需要师生加工和创造的原始材料,教材仅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师生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文本”和“材料”,优质的教材,除了涵盖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外,还应该提供有助于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学习策略,呈现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教材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被师生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个性化地实施教的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创造性的使用.

2.教材是传承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和引导学生情感态度的凭借,教材不再只是知识的代名词,教材构建的不只是抽象的知识框架,而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现实与想象、情感态度与创新精神等共同构建起的宏伟大厦.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的能力培养因素,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注意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启发和引导.

3.教材实施是“弹性”和开放性的,新教材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适度训练的前提下,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弹性”.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开发和创造留下必要的空间,便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和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新的教材观认为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教科书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唯一途径,还应该从其他很多方面去选择、获取教学内容.研究好课程标准有利于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解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特点及内容体系,从而进一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变化、评价功能的转变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不了解,有可能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就不能顺利实施,当然学生也就得不到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的编写留给了教师更大的教学活动空间,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研究,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使教学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之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4.胸中要有课改背景,对于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首先应该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背景,这样才能把握和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从而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

5.把握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本次课程改革中,把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在框架及呈现方式上均与教学大纲有着较大的变化.各学科框架上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学科的不同,不同学科课程标准也呈现出不同的学科特色.因此研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既要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又要抓住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突出课程标准的学科特色.

6.细化课程标准的内容,在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细化课程的内容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明确课程目标等.

对课程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①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②课程理念: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标前言,它体现了学科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特征.③学科设计思路:各学科的设计思路说明内容不一,有的学科差异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对学科课程框架结构进行简单解释,阐明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课程标准涉及的学段划分进行说明,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课程目标进行简单阐述,说明课程的总目标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分目标之间的联系;课程目标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和刻画体验技能的目标动词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④课程目标:各学科课程目标均在课程标准中单独列出,一般包括总目标、分目标,有的分目标还细分为学段目标(或阶段目标),由于学科特点不同,有的学科课程目标呈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⑤内容标准:这一部分是学科课程标准对具体学习内容基本要求的描述,一般按照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等不同标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⑥实施建议:由于课程实施有多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课程的实施建议,一般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