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本质彰显语文特性

点赞:3437 浏览:92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笔者认真阅读所有内容,并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细致比对,感觉《2011年版》较之《实验稿》更科学、更严谨、更全面、更具体、更实在.

一、明确方向,强化引领性

《2011年版》在“前言”中开宗明义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前言”中还写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明确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精神一脉相承,较好地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引领性.

二、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

《2011年版》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学生首先是社会中的人,把学生放到社会中加以培养,才能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发展.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集体主义”、“提高文化品位”等内容.这些内容既从大的角度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的重新定义,也从小的方面体现语文课程回归生活的需要.《2011年版》也多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点符合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目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011年版》将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作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反复提到,且有明确的要求,如“教学建议”中“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等的阐述,都增强了时代性.

回归语文本质彰显语文特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语文课程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注重素养,凸显学科性

《2011年版》要求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文中多次写到“提高语文素养”,这一说法区别于《实验稿》中“语文能力”一说.毫无疑问“语文素养”的内涵更能突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特点.《实验稿》中“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通用性话语被改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实验稿》“教材编写建议”中“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改为“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重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这样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相比于《实验稿》,《2011年版》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并反复强调对当今社会的关注,体现出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有利于进一步改变以往语文学习中割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空洞分析等现象.《2011年版》还对时下语文学习中存在问题予以关注,针对汉字被日渐边缘化的倾向,增加了识字写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贯穿所有学段;在具体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四、要求具体,突出指导性

《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分学段提出明确建议,且符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同时澄清了某些概念和认识,如“具体建议”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强调了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等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在附录中,一是1~6年级优秀诗文背诵由70首改为75首,7~9年级由50首改为61首;二是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字表中的17字附带部首变体:人(亻)、刀(刂)、心(忄)、水(氵)、手(扌)、爪(爫)、犬(犭)、火(灬)、玉(王)、示(礻)、衣(衤)、竹()、肉(月)、足()、言(讠)、金(钅)、食(饣).这一些具体的要求,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


五、语言精确,体现科学性

《2011年版》文字表述较之《实验稿》准确、精炼,如《实验稿》中“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等”,《2011年版》改为“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等”,虽只多了“生活”二字,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理念却有了充分的体现,定义更为明确、严谨.又如《实验稿》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是明显的病句,《2011年版》修改为“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很准确.再如“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很好地阐明了学得和习得的关系,原文是“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且没有“体会”二字.《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问题意识”,原文中写的是“主动意识”;提出“课程内容”,原文则是“教学内容”.另外,《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7~9年级“阅读部分”由原来的15条整理为12条,在精炼语言的同时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在“评价建议”中,增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基本原则阐述.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