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构网络的AOMDV协议并发多路传输

点赞:29027 浏览:13277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异构网络的AOMDV协议并发多路传输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异构融合网络中的相关知识;接着重点分析了多路径路由算法AOMDV的具体实现过程.并且提出以路径稳定度作为路径选择依据,提高链路的稳定度,减少路径断裂的概率和路由发现的次数.最后通过实验对AODV 、AOMDV以及AOMDV-SPC在吞吐量、网络时延上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我们依据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 异构 AOMDV协议 多路传输

一、前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各种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普及,如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局域网(WLAN)、卫星通信等.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景,如战场、救灾、野外任务、临时通信等场合,需要一种能够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所以无线自组织网络(又称移动异构融合网络)就孕育而生.

移动异构融合网络[1]是种特殊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其网络结构如图 1,它是多个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在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地位都是相同的,既是主机又承担起路由器的功能,其最大特点是不依赖于固定的基础设备,并且网络是个多跳的.移动异构融合网络中的节点的无线传输范围及其功率是有限的,所以距离较大的节点无法直接通信,就需要中间节点进行转发实现多跳通信.中间节点发挥路由器的功能,运行路由协议,根据路由协议的策略进行数据分组的转发.所又称为多跳网(Multi hop Network)、自组织网(Self-anizing Network).

二、AOMDV协议及路径选择策略

AOMDV是以AODV单路径路由协议为基础扩展的,因此保留了AODV的大部分特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AOMDV在一次的路由发现过程中发现与建立了多条可用路径.

在AOMDV路由协议中,不相交的概念只是针对一对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而不再考虑多对节点之间的路径不相交.如图2所示,该图有效的说明这一点,在图中,节点D是目标节点,节点A到目标节点D有两条不相交路径:A-B-D和A-C-D.类似地,节点E到目标节点D也存在两不相交的路径:E-C-D和E-F-D.这里面路径A-C-D和路径E-C-D就存在一条共同的链路C-D.这个不在协议的考虑范围.

在基于距离矢量的分布式计算的路由协议中,一个节点建立到目标节点之间的路径时一般基于其下游邻居节点到此目标节点的路径,因此某一节点建立到目标节点的链路不相交路径的过程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找出一系列下游的邻居节点,要求这些邻居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相互之间链路不相交;第二步是经由每个满足上一步条件的邻居节点,建立一条到目标节点的路径.

三、AOMDV中基于路径的稳定性预测

由上图我们得知AOMDV-SPC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路由控制包数量下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时延以及分组到达率的性能.使得AOMDV-SP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异构网络的多媒体实时业务以及大流量传输要求.

基于异构网络的AOMDV协议并发多路传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节点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五、结束语

本文采用的是路径稳定度做为选路的依据,一些稳定性好链路可能被多条路由选用,造成链路的拥塞.下一步工作将把链路拥塞考虑进去,选路时基于链路稳定和链路拥塞状况考虑进去,减少稳定性好的链路的拥塞.由于数据包并发方式传输到了目标节点后,要对各个数据包进行重新排序和组合,而这一问题要通过与其它层技术配合才能完成,下一步工作将对并行传输中产生的数据包乱序问题进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W. Chen, Y. Shu. Active application oriented vertical handoff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work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2005. vol 3. pp.1383-1388.

[2] Ahmed Hasswa, Nidal Nasser, Hossam Hassanein. Generic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function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works. 2nd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WOCN 2005). 2005. pp.239-243.

[3] E. Stevens-Narro,Y. Lin,V. W. S. Wong. An MDP-based Vertical Handoff Decision Algorithm fo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08. 57(2). pp.1243-1254.

[4] 孙博. 基于位置信息的异构网络垂直切换算法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 2008


[5] 谢宾. 基于全IP的异构网络中终端垂直切换技术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9

[6] 何尔雅. 关于区间优化模型的算法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5

[7] 徐玖平. 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S.J. Chen,C.L. Hwang.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Y.: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92

[9] Teng J.Y.,Tzeng G.H.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Project Selection with Fuzzy Multi-objective. Transportation Plannning and Technology. 1993. 17. pp.91-112

[10] T.L. Satty. 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Publications. U.S.A.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