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实验

点赞:33150 浏览:1560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前言

运动技能间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在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中如何遵循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合理安排各项目的教学内容和顺序,优化组合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最大的技能迁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项目

1.1 研究对象

衡阳师范学院2005级体育教育专业男生70人.

1.2 研究项目

选择体操普修课程中器械体操项目的屈伸类动作:即双杠的杠端跳起短振屈伸上、挂臂撑摆动屈伸上;单杠的支撑后倒屈伸上、直角悬垂摆动屈伸上等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与调查访问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有关体操专家的函调,确定研究范围和具体研究项目.


2.2 数理统计法

应用模糊聚类、T检验等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2.3 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前对70名研究对象的身高,30米跑、俯卧撑、双杠臂屈伸、肋木收腹屈腿、靠墙倒立6项身体形态,素质指标的水平进行测试,然后采取配对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对不符合实验条件的对象进行删除,以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衡一致.经配对分组后,正式实验对象 60人,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分别在第一学期学习双杠挂臂撑屈伸上(6学时),单杠直角悬垂摆动屈伸上(8学时),在第二学期学习单杠支撑后倒屈伸上(6学时),双杠杠端跳起短振屈伸上(8学时),四个项目共28学时;实验组则根据运动技能迁移原理将四个动作衔接起来于第二学期集中进行教学,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项教学阶段(20学时),其教学顺序为双杠挂臂撑屈伸上(4学时)→单杠悬垂摆动屈伸上(6学时)→单杠支撑后倒屈伸上(4学时)→双杠杠端跳起短振屈伸上(6学时);第二阶段为组合教学阶段(8学时),每次课安排两个项目混合教学,组合方式为:双杠挂臂撑屈伸上+单杠直角悬垂摆动屈伸上(2学时),双杠杠端跳起短振屈伸上+单杠直角悬垂摆动屈伸上(2学时),单杠支撑后倒屈伸上+双杠杠端短振屈伸上(2学时),单杠支撑后倒屈伸上+双杠挂臂撑摆动屈伸上(2学时).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除了将屈伸类四个项目组合衔接起来安排外,还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即每次课都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各项目共同点和带规律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项目间的异同点,以促进技能的迁移.

项群归类组合教学的实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时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28课时的学习,教学结束后,聘请了四位体操专项的高职称教师对两组学生四个项目动作的运动表象和技术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从表1、表2的统计中看出实验组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达到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2 .

3.2 研究分析

经过28课时的教学,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达到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四项技术在动作结构和技术上存在共同点,四个项目都属于器械体操摆动动作中屈伸类动作.尽管在完成技术动作要求上不尽相同,但关键技术环节――伸腿制动、直臂压杠等存在相似性,另外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方面也相同.对照组尽管在学习这四个动作中也存在着迁移的条件,但一方面由于各项之间学习间歇时间太长,当学习新项目时原有的技能或多或少已被消退或遗忘,技能间的迁移作用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策略不同,实验组通过“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项目间的共同点,促进了技能的迁移,因此,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使两组教学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4.结论

4.1 动作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将器械体操动作在技术上、素质上有共同要求的动作按一定的顺序衔接起来组合教学,有利于促进技能间的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4.2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促进技能间的迁移,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有利于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

4.3 清晰的动作表象是形成迁移的基础,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感知、记忆等方面的清晰程度与技术水平呈高度的正相关,即认知水平越高技评成绩也随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