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个性化的型人才培养

点赞:20654 浏览:93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需要.我们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完成基本上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贡献率不高以及对外依存度较高.

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现在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创造型国家的技术依存度一般小于30%,像美国、日本一般小于5%,而我国2009年对外技术依存度为41.1%.仅从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跟世界上先进的创新型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

基于学生个性化的型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承担着科技兴国的重要使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合作,由于笔者能力和经验有限,仅从学生的工作角度谈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目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校已经开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多元知识以及多元文化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创造各种途径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各种创新、创意、创业的活动层出不穷,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三创”大赛等、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这些比赛的开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实际效果与预期成效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绝对权威.我国对学生教育历来是灌输式、强压式,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学生对权威不敢挑战,不敢对教师产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和迷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从而思维懒惰,忽视了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1.2 教育的标准化

我国传统教育是大众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个标准.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一些鲜活的个性被“修正”了,缺乏个性与创新.这恰恰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当写作技巧念背道而驰.

1.3 对学生评价机制单一

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较单一,我们通常以“各科学习成绩突出,全方面均衡发展”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但事实上,部分学生并不是全面发展,而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技能,也能在将来给社会带来巨大生产力.但是在现行考核标准下,他们不能算“优秀”,教师也往往对这些学生未加以重视.久而久之,当前的高校教育存在着普遍重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习惯于中学教育中过于整齐划一的“优差生”评价体系,而没有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需求,没有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2.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规律,用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去培养学生.在肯定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自身兴趣、性格、价值观,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让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2.1 营造气氛,激活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激活依赖于轻松、的环境氛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先有助于潜能的挖掘和再创造.通过参与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热情和积极性,展示创造才能,发展创新意识.

(1)依据学科性质,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创新型典范.环境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建立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创新型典范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型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将已毕业的校友作为创新型典范,如建立优秀校友通讯录;可从在校学生中选拔出具有创意思维的代表,通过树立标杆,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从该学科所属的行业中树立创新典范,可将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腾讯总裁马化腾等作为典型,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2)依据学生兴趣,搭建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形式有: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怎么写作的意识;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利用暑检测组织学生参与实习、调研、参观企业等,增长见识、了解社会;为学生讲授科研立项及论文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多提供创业项目,给学生创新提供平台.

(3)联合社会,以不同方式加大激励力度.有激励才有动力,可对在校生中具有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培养创新意识.如对有发明创造的同学,即可提供资金的支持,也可与社会联合,为其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将会有更多学生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因材施教,提高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教授顾明远指出:“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在发展优质教育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的人才.”培养学生亦是如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肯定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

(1)分阶段培养.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教育.大一阶段,学生学业压力小,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对未来虽有理想但方向不明晰,因此要鼓励新生多尝试不同的东西,让其在不受很多约束的情况下尽可能挖掘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树立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大二阶段,学生在结束了大一的迷茫后开始接触专业课,对自己的兴趣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主要学习的均为专业基础课,可扩宽其知识面,对学生进行大类教育,一方面通过参与各类知识竞赛,打牢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可淡化专业限制,培养其综合素质;大三阶段,专业学习继续得到深化,个人发展目标逐渐明确,此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能力,找到未来发展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型教育,如应用型人才可多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实习,科研型人才参与科研立项和论文写作等.

(2)以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培养.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多元化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就业的困境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学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的确,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适合所有用人单位的要求,显然是不合实际的,笔者认为最适合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就业领域,在某个领域内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实现发展目标.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如我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流向大致分为三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考研.该专业近六年学生毕业流向统计(见表1).

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需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基础.可鼓励这些学生参加我校师范生技能大赛、去教育机构实习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又可分为技术型和管理营销型两类.其中技术类学生为专才,应主要培养其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以组团方式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竞赛,如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三创”电子商务大赛、“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宁波创意知识怎么写作大赛等;另一方面为其提供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如参与HP实习生计划等;管理营销类学生为通才,除了培养其基本专业知识外,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有提升专业技能的网络搜索大赛、电子商务知识大赛等,有提高英语兴趣的英语配音大赛,有提高就业技能的职场挑战赛等.

对于想继续深造读研或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应加强其科研能力的锻炼.可为这类学生多开展科研讲座,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能力,鼓励这类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

总之,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承担起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