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问题的

点赞:18261 浏览:740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前,流通产业在很多方面只是具备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基本条件,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商品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要处理好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安排就业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国流通业自身基础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要有利于国有资本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力以及有助于进入国际市场.流通体系的设计要体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拉动消费、保障民生、利于“放进来”与“走出去”、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等理念.重点内容包括促进新型商业发展、建设社区商业、促进消费升级、建设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强化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等.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F7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如何认识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

(一)关于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举措.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一论断,不仅仅是流通理论的创新,更是对我国流通产业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我国流通产业在达到基础性和先导性这个基本标准以后并没有新的进展.换句话说,流通产业在很多方面只是具备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基本条件,在实际功能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影响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流通产业自身结构失衡,突出的表现是批发、零售之间以及批零业与储运、信息、金融等怎么写作体系之间关系不协调,导致了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或者说流通产业的引导功能尚未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加大了产品变成商品的成本(如检测冒伪劣商品对正宗商品的冲击);三是流通产业自身没有形成网络化的布局,在一个经济区域内、或相邻相近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突出,功能雷同,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商品流通秩序不优.

关于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问题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综上所述,我国非常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按照产业功能区对商品流通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各省市在国家这个总体设计框架内,结合本省市的产业功能区的划分进行本区域内的流通体系设计.这样才能促进流通业提高效能和效率,才能保证流通产业切实发挥出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促进消费.

(二)设计和建立商品流通体系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既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又具有立足国情的现实基础,因而是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构建起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具体分配制度和分配调节制度、生产经营和消费制度等等.确保这一系列制度运行的是各行各业系统性的产业运行载体或具体的产业体系.

就流通产业来说,其体系建设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的巨大变化,在其改革的进程中一些有效的制度随着旧体系的摒弃被废弃了,而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随着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功能的提升和先导性作用的不断增强,商品流通制度和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不仅使其在国民经济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也对基本分配制度、分配调解制度、消费制度的全面落实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既是未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和满足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三)进行商品流通体系顶层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安排就业的关系问题

流通产业就业门槛低,是承担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就黑龙江来看,截止2012年末,全省就业人数1978万人,在一、二、三产就业的比重分别为41.3%、19.4%、39.3%.也就是说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大约为790万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89.6万人,住宿和餐饮业52.4万人,租赁和商务怎么写作业30.4万人,三项合计272.4万人,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34.5%.因此,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流通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面对近些年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流通产业义有不容辞的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流通产业提高效率与承担就业是一对矛盾,但是流通产业可以拓展新的就业领域.特别是当今社会流通业与现代怎么写作业已成相互成长状态,只要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创新流通方式和业态,就可以很好地化解提高效率与增加就业的矛盾.所以,在流通体系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利于流通产业创新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减少商品在流通领域的时间,降低流通成本.

2.凸显特色、均衡发展、功能定位、提高效率

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于商品需求以及对于商品流通相关怎么写作的诉求是不同的.对流通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考虑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等不同地区间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问题.

同时,由于各地资源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类型不同,各地具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流通需求,流通体系整体上要为实现产业特色提供流通需求保障.就黑龙江省而言,地处边陲,大量重工业品、粮食、木材、煤炭外销以及商品购进,距离远,流通量大,在流通体系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流通需求状况.对于企业而言,流通体系保障企业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国家而言,流通体系保障地方特色优势得以发挥,提升全国整体流通效率和社会福利. 因此,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设计流通体系过程中,国家应按照各个省份、地区商品流通种类和规模进行功能定位分区,建立符合商品流通方向的流通保障体系,首先实现规模化、降低流通成本,其次有利于各类专业化商品流通业发展壮大.

3.要充分考虑我国流通业自身基础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业自身建设还很落后,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二是网络布局不合理,三是人员素质低,四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营销方式应用水平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偏远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如果流通体系的设计不考虑这些问题,所设计的体系就会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为无用体系.

4.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

我国城乡市场存在着很大差别,农村市场及而农产品流通又是商品流通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农家店”、“双百市场工程”,以及充分发挥新农合、农业专业公司和农民个体在组织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农村市场商品销售网络有了显著恢复,但是在构建城乡互动、双向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因此,流通体系的设计必须兼顾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和特点,做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

5.要充分考虑国有资本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流通业改革方面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取消国营、放开市场、自由流通、完全市场化调节就是最大的改革.正是这种错误认识使市场运行经常出现非理性变轨,多次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回顾30多年的实践,非常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流通领域可以不要国营,但不能不要国有资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是国家调控市场的客观需要.因此,进行流通体系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国有资本控股、参股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行业的批发环节必须要有利于国有资本进入,不能让外商再打着零售旗号大做批发业务而对我国产业发展态势施加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关键时期、关键时刻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落到实处.这既是确保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必要之举,也是保证我国产业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

国有资本进入流通产业并非全部由国家出资,可以引导有国有资本控股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广泛参与,这样,既能从根本上排除由部门分割造成的流通阻隔,又有利于解决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周转缓慢的问题.从而形成流通产业资本的多样性.既实现了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又优化了产业结构.

6.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

我国市场需要开放,我国企业同样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体系的规划设计要有利于工商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要给予工商企业、大、中、小企业同样的机会和资格.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联动极其重要.商品流通体系设计必须有利于流通业与国际接轨步伐.

二、新形势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所谓新形势,应该理解为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并建设商品流通体系必须以能够保证商品流通产业发挥其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出发点,做到商品流通体系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商品流通体系的有用性.其基本思路应该首是在国家层面,按照产业功能区进行总体设计,各省在国家总体设计方案下进行对接并结合本省实际进行具体设计.所设计的商品流通体系必须体现在以下功能:

(一)促进生产

商品流通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流通产业促进生产、引导生产,带动实体产业不断发展,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

流通业促进生产,主要体现在先导性作用方面.一方面,流通业能够及时反应社会需求,具有很强商品供求信息反馈功能,可以将市场信息直接反馈给生产领域,达到引导生产的目的;同时流通业自身流通功能为生产环节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流通业可以优化各类要素资源配置,提供生产效率.目前我们的整个流通体系综合程度很低,流通实际上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果这几大块分散不成体系,很难做到流通效率的提高.城乡流通市场一体化、物流配送配套协调发展、区域间流通业协调发展都是资源整合、提高流通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

(二)增加就业

商品流通体系要有利于流通产业拓展新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就我国“十二五”期间就业形势分析,流通业床在和增加就业机会应该比提高效率更重要.而且随着流通业就业绝对数和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呈现双提高的趋势,流通业的就业贡献率已成为衡量流通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体系有利于就业带动功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流通业产值增加和流通企业数量增加的层次上,而应将流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视为流通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的关键性环节.

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相比,中部地区流通业内部的产业规模及就业吸纳比例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偏离.即批发及零售业的就业承载压力过大,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又相对不足.因此,对比经济发达省份的结构标准,应把批发、零售和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作为发挥流通业就业吸纳功能的关键环节.以就业吸纳功能的最大化为导向,中部地区流通产业,一方面,要确立批发及零售行业的主导性地位,加大其产值比重,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也适度降低其就业负载压力,从而加大其吸纳就业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调整产值结构的同时,须强化物流行业的就业吸纳功能,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比重及产值比重.

流通体系的设计还应有利于创新型小微流通企业发展.小微流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流通、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拉动消费 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引导消费发展方面.所设计的商品流通体系一定要有利于流通产业引导社会消费,扩大社会消费总量.

商品流通的规模、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基础设施、技术条件、网点布局都直接影响着消费的实现.流通发展的结构与速度,直接影响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的升级,最终也影响着消费效果.因此,商品流通体系的设计与规划要有助于实现即时消费,挖掘潜在消费,引导未来消费.为了保证流通业拉动消费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合理规划批发业网络布局,协调好批发业与零售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创新业态发展方式,全面规划零售网点,做到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百货店、社区商业和谐运行.

(四)保障民生

当今社会,所谓保障商品供应应该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保证社会对商品总量的需求;二是满足百姓对便捷性、安全性消费的诉求;三是满足政府调度需要.

商贸流通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保障民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应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区商业、便民怎么写作、放心工程等关系民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做到“保民之所需,帮民之所困,解民之所忧”.在流通体系规划上要鼓励和支持流通业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民生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满足民生需求的多样性,实现保障民生的稳定性.

(五)利于“放进来”与“走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利大于弊,已收到显著的效果.特别是随着开放度的提升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已呈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在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今天,设计商品流通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放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如何“走出去”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改革开放过程中,流通业对外开放,“放进来”的国外流通企业进一步满足了国内商品流通市场需求,同样也给国内流通企业造成极大竞争压力.事实上,国内流通企业在很多领域处于劣势地位,发展缓慢,利润空间小.对于商品需求巨大的中国,培养可以与国际竞争的国内流通企业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中国流通业健康发展,二是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国家创造更多税收.

“中国制造”名声在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话语权,这与中国流通主体“走出去”滞后息息相关.解决好流通业“走出去”的问题,要加强海外销售渠道建设,扭转在分销方面处于低端,渠道单一、方式简单落后的局面.

(六)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

建设全国公共流通信息资源共享、地方商品特色明显发挥、流通资源整合、流通效率提升、企业受益、个人满意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信息平台,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各省市自主管理、企业低门槛准入、个人意见可上报的标准,逐步把全国流通信息平台做成国家和各省流通发展分析管理的重要工具,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一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互联网与物联网高度融合,对于信息查询和流通体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打个比方,通过这样平台的流通的信息查询就如同在地球仪上找地名一样简单.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依据上述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体系的重点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促进新型商业发展

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打破了传统商品流通模式,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流通过程,降低了流通成本.这一经营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批零关系、厂商关系、零零关系和店群关系,是提升我国商品流通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品流通业40%的连锁化程度仍然很低.连锁经营中国化、中国商业连锁化,应该是流通领域的一项制度性建设,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必然的过程.

2.大力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现代物流业当中的配送体系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配送是连锁经营方式、电子商务模式的关键环节,它的核心是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的作用.大力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既可以大型连锁企业的自采自配为主导,也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第三方物流;还可以引导有条件的大型生产企业开展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着眼点应该在构建农产品、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条渠道以及连锁经营、网上交易、厂家直销、批发市场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城乡互动、双向流通高效、快捷、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3.规范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深受众多消费者欢迎,2012年11月11日天猫当天191亿元的销售额足以说明一切.目前,实体商业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税收、质量管理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设计商品流通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保障电子商务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引导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改造传统的业务流程,创新交易模式,减少交易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社区商业

从黑龙江看,大中型城市中心区域商场和超市集中度过高,带来严重拥堵问题.因此,以扩大内需为主导,以现代化、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型商业为基础,以完善小康型商品市场为目标,兼顾温饱型的市场需求,积极开拓富有型的商品市场,应该是零售商业网络体系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体系建设中,要以城市分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特色,完善业态结构、功能配套,以满足度、方便度、舒适度为标志,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发展体现现代生活方式的购物中心,积极打造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商业环境,提高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使城市升级换代. 目前,大型商业体特别是商业综合体受到一些企业家的关注,但对于微利的社区商业却很少有企业关注.社区商业应该纳入政府关注范畴,在流通体系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建设15分钟商业圈的理念.这对于解决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很非常关键,也有利于扩大怎么写作领域,开拓怎么写作产品,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三)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升级是必然趋势.商品流通体系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奢饰品专卖等是相当一部分人的需要,但更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同样存在着消费升级问题,只不过他们与那些高收入者的诉求层次不同.因此,建设新型流通体系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四)建设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自商业全面实施改革以来,日用工业品流通已经形成以工业为主导、以商业写作技巧以及企业建立直销店、合营店等为主要形式的销售体系,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终究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流通体系.然而,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则基本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这非常不利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设计商品流通体系,要重点考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应从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建设入手,以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和农业经合组织为产业基地,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为载体,积极培育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和分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多元化的具有相当辐射力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建立营销渠道,布局销售网点,推行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等,进而建立高效、畅通、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流通通道,怎么写作城市,受益农民.

(五)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以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逐步实现市场观念、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的规范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尊重专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统一市场.


(六)强化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虽然不容置疑,但是,先导性要依靠流通产业自身的努力来发挥作用,而基础性地位作用的发挥仅仅靠流通业自身是不行的,特别是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则需要全社会取得共识.

强化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彻底根除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彻底根除狭隘的供给性、产品性的有形市场观念,加快构建需求引导性、产品和怎么写作并重、有形和虚拟并举的市场体系;二是加快商法体系建设,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既要规范交易行为,也要规范与流通产业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促使其遵从流通产业基础性地位,更要依法构建构建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和经营方式,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消费安全,实现法制化管理.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