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周转理与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过高问题

点赞:31704 浏览:14462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著作《资本论》中第二卷第二篇所探讨的问题.资本周转就是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其速度可由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周转理论中涉及到的流通时间概念以及资本循环理论中提到的流通费用问题,都可以为解决我国目前农产品采后损耗过高问题提供思路,这可以说是资本论中的理论在当代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运用的又一案例.造成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采后冷鲜技术、冷藏设施的落后,配套冷链物流跟不上以及信息闭塞的产销脱节等,而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降低损耗,例如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在多地实施农超对接增强产销同步性、增强农民科学种植科学采收等等.在国家“十二五”大力提倡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节省成本,走精细化道路,才能让我国的农业发展走的更远.

【关 键 词 】资本周转;资本循环;流通时间;流通费用;采后损耗

资本周转理论顾名思义阐述的就是资本的周转以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资本周转理论的详细研究与解读对解决当今经济热点问题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资本周转理论概述

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是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可由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来表示.所谓周转时间是指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即资本家把资本预付出去,到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周转时间越长,周转的速度就越慢;而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就越快.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中,周转时间和速度是不同的,为了计量的统一性,通常以一年作为一个计量单位,计算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用以衡量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的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一年中周转的次数越多,表示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反之,周转速度就越慢.

二、流通时间与流通费用简述

(一)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资本周转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周转时间的一部分,而周转时间是决定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之一.流通时间又包括出售时间和购写时间两部分,出售时间又包括运输时间和代售时间.随出售时间的延长,流通时间进而周转时间延长.在不同生产部门,在同一部门各单个资本家之间出售时间是有差别的.影响出售时间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的距离.这是一个经常性的原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距离的相对长度还会引起购写时间的差别,因为从市场把货币运回来也同样需要运输时间.第二,支付习惯的不同.这种差别是由于写和卖的支付期限不同而引起的.第三,供货契约的范围.供货契约属于流通领域的业务,因此,它引起的周转差别,是由流通领域引起的.但这种差别会反过来对生产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可分离的产品,如果按一定契约定货,对预付资本来说就会如同在这个劳动过程采用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劳动期间一样.

(二)流通费用

流通费用是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它由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三个部分构成.这些费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为资本价值实现而支付的纯粹流通费用,另一类是为商品使用价值的保管和运输而支付的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在社会再生产需要的范围和限度内,是可以加入商品价值.超出这个限度和范围,就不能加入商品价值,只能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三、运用流通时间和费用理论分析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过大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非常巨大,由于处理不当,每年在烘干、储藏、保鲜等环节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增产数量.通过《资本论》中关于出售时间的论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周转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导致剩余价值减少,进而使预付资本增加.而我国目前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流通的各个环节费时费力,流通费用居高不下,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采后损耗都是可以避免的.


作为农业生产及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在这一过程中腐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由于农产品储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方法落后、设施简陋,玉米的采后腐损率达8%-12%,马铃薯为15%-25%,水果为10%-15%,蔬菜则高达15%-20%,仅果蔬一项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如此严重的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上的损耗,必然导致我国整个农业的剩余价值减少进而预付资本增加,对于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农产品方面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损耗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农产品损耗率过大的问题亟需解决.

(二)导致农产品采后损耗过大的具体原因

每年我国农产品损耗总量折算起来约是1.4亿亩耕地的产出,而我国蔬菜种植总面积不足2.8亿亩.造成农产品采后损耗巨大的原因有四点:

资本周转理与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过高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农产品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采后保鲜技术落后.

我国传统的果蔬保鲜方式主要包括堆藏、窖藏及使用化学药剂等.长期以来,我国果蔬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进度缓慢,目前我国200余类果蔬品种中只有30余类可以成功保鲜.生鲜蔬菜从生产到运输,到批发市场,再到菜摊、柜台,每个环节都有损耗.一些需要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只好用保鲜剂,这也导致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一些出口国外的果蔬也因化学药剂使用不当而屡遭退回.

2.冷藏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共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但整体规模仍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仅占货运汽车总数的0.3%,且现有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另外,冷藏设施的区域分布也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量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3.冷链物流辐射能力有限.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体系,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据发展改革委数据,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通.尽管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冷链物流等领域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保鲜储运能力的不足导致农产品无法及时在较大范围内调节供需,因此“卖难”和“烂市”等问题时有发生,大量农产品损失于上市途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水果蔬菜在运送途中腐烂.

4.信息闭塞导致产销脱节.

我国农业存在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缺乏快速、准确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农产品滞销、卖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告别了短缺,但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的局部过剩等新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多年来,农民生产靠天吃饭,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自己搞生产,忽略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农业生产缺乏针对性,时常陷入“人有我有,人无我无”的尴尬境地,造成巨大损失.

(三)改进我国农产品采后损耗过高现状的具体方法

近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使得粮食生产实现了“七连丰”,但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对农产品产后处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农产品贮藏加工水平,重视相关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同时多管齐下简化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

1扩大资金补贴范围力度,促进农产品采后加工设备升级

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在于设施、设备等硬件的不足.由于粮食储存在温度、湿度方面都有严格要求,若无专业设备提供支持,农产品将由于过度暴晒或晾晒不足等不科学处理导致直接损失.目前我国农机补贴范围已囊括采后初加工的机械设备,但不包括烘干房、储藏窖等其他必要设施.未来我应扩大农机补贴范围或建立专项补贴,鼓励农户购写贮藏加工相关设备,以减少采后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

2.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虽然已经起步,但仍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推广滞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等瓶颈.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技术,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以硬件设施的补充完善为基础,提高冷链物流的集约、辐射能力,以更强的保鲜储运能力帮助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完成合理分配,搞活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利用率,满足不同区域内的消费需求.

3.构建农协组织,减少产销中间环节

我国农产品的产销流程历经农民-批发商-供应商-销售物流采购方等,通常需经过4个以上的环节.过于繁杂的中间环节不仅增加了农产品成本,也提高了其流通时间及腐损率,导致产业链两端的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均受损.为此,我们建议通过政策支持构建由农营的农协组织,并由农协组织统一负责农产品的收购、销售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率,更可以将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直接转移给农民,最终惠及消费者.以日本为例,该国80%以上的农产品由农协负责贩卖.源于欧洲和日本,将城市消费者和农产品来源直接连接起来的“社区支持型农业”也在减少流通环节、保障产品安全方面有着很好的实践.

4.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缩短供需配对时间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助于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跨越时间、空间障碍,使供需双方及时达成沟通.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组织生产,降低因产量和波动导致的亏损风险.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大幅减少中间环节,简化交易程序,实现交易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保证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稳定通畅,减少农产品滞留造成的损失.另外,电子商务平台还能规划物流最佳运输线路,节省大量时间,降低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腐损几率.

5.提升农民科技素养,推广相关技术应用

贮运保鲜技术的应用推广在降低果蔬腐损率、保证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研水平,同时拓展相关科技知识在农民群体中的普及渠道.以英国为例,其农产品采后处理方式以科研成果为指导,该国农民拥有众多获得专业科学知识的便利渠道.除综合性大学、农学院设有农业专业外,英国政府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农校,农民、农业工人等均可参加学习.这些措施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迅速实用化、广泛普及化方面提供了助力.

四、小结

只有控制好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才能将整个产业的成本最小化,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在任何行业都是适用的,不单单是农业独有.而因为周转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和,在社会发展、技术改进到今天这个阶段,生产时间的减少已经被挖掘到一定的限度,因此,对于流通时间减少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减少流通时间,才能减少周转时间,进而加快资本的周转,用更少的钱经营企业,提高效率,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增加社会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