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牺牲品

点赞:3254 浏览:10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德莱赛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的悲剧》是其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德的毁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表现当时消费主义与克莱德的性格相互作用导致其毁灭的命运,德莱赛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人物形象.本文将对人物心理和当时的消费主义文化进行分析,来揭示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关 键 词 :潜意识 消费主义 悲剧

一、引言

德莱赛一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小说:《嘉莉妹妹》、《珍妮姑娘》、《三部曲》、《天才》、《美国的悲剧》.《美国的悲剧》一经问世就在当时的美国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以其丰富的内涵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该书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德莱赛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在国内外得到了充分研究.其中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命运具有普遍而典型的意义,以至于很多人给德莱赛写信说“克莱德格里菲斯恐怕就是我”①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克莱德,传统上认为他缺乏毅力,无人相助,是不可理解的命运的牺牲品.随着心理分析和消费主义理论的兴起,对克莱德的悲剧形象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尝试把心理分析和当时的消费主义结合起来阐释克莱德性格的弱点和消费主义对他的巨大影响,从而揭示造成克莱德不幸命运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克莱德行为的心理分析

克莱德不愿在牧师家庭过贫穷的生活,进入社会谋生.大酒店当侍应生的生活让他见识并体验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克莱德在伯父的工厂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追求富家女桑德拉的美貌、财富与地位,抛弃并意图谋害已经怀孕的女友罗伯达,最终使其送命.

他的行为可以从心理学来解析,心理学认为潜意识处于意识之外.人的心理就像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各种意识到的心理活动,而藏在海水底下的那部分则是看不见、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领域.人的潜意识多为人类社会、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许的东西,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总要按照“快乐原则”去寻找出路,追求满足.②克莱德的种种行为遵行自己内心享乐的,即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堕落和犯罪,在精神上会惧怕和负疚,然而最终还是无视道德、与法律的监督、批判及管束,一味追求自我满足,最终受到现代文明的制裁.

克莱德出身于贫穷的牧师家庭,然而宗教对他并没起到管束作用,他内心看不起父母所从事的行业,对自己的父母从没有深切感恩之情,虽身为家里的大儿子,却从未想过为家庭分忧,相反只为自己打算,向往眼睛的愉悦和肉体的快乐.他是德莱赛在小说里塑造的20世纪20年代的一类年轻人的典型.“他们强烈,资质可怜.”③克莱德对异性的美和时髦装饰打扮十分着迷,希望穿上潇洒的服装,同漂亮的女孩子交往.然而由于家里太穷,无人相助,又无一技之长,这些都得不到满足,年轻的克莱德十分痛苦.后来克莱德去堪萨斯州一家豪华大酒店格林―戴维逊当侍应生,那里豪华奢侈的景象和轻浮的人在道德和心理方面对克莱德影响很大.由于意志薄弱又爱慕虚荣,他学会了喝酒,寻欢作乐,写漂亮衣服,找漂亮的女友.为了多攒钱满足自己享乐的,他欺骗母亲少给家里交生活费.他的姐姐被一位演员诱拐,被遗弃后怀了孕,生孩子需要一笔钱来救急,克莱德的母亲向他求援,他却为了给情人霍斯顿写衣服,跟母亲撒谎说自己没有钱.这么做的同时“他的内心也感到一阵刺痛,既有自怜,又有自责等他无法容忍自己失去霍斯顿.他必须拥有她等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他是小人,真正的小人.也许将来什么时候,他会因此而受到惩罚”,④此事过后他应邀坐朋友的车外出旅行,车子轧死了一个小女孩,他因害怕受到惩罚而逃亡墨西哥.机缘凑巧,在那里碰到了富翁伯父塞缪尔格里菲斯,因穿着整洁、举止文雅、长相酷似伯父的儿子而成功地赢得伯父的好感,因而来到莱柯格斯伯父的工厂并在此担任一个部门的主管.然而因为穷,克莱德受到伯父家的人的忽视,整个上层社会的大门也对他紧闭.他因耐不住寂寞,与工厂贫穷女工罗伯达奥尔登发生关系,并使她怀孕.罗伯达和克莱德互相吸引是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相像,潜意识中克莱德把罗伯达当做了另外一个自己.然而克莱德是个享乐主义者,只想寻求满足和快乐,虽然内心深处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由于意志薄弱、虚荣心强,虽然迷恋罗伯达的温柔美丽,但从未想过与她结婚,只想娶富家小姐进入上层社会.在与罗伯达秘密同居期间,他结识了富家小姐桑德拉芬奇利.为了追求桑德拉的财富,他一心想要抛弃罗伯达.在看过报纸上的沉船事件后,克莱德脑子里总是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引诱他犯罪,一种阻止他犯罪.他的行为最终被引诱他犯罪的“声音”指使,引诱他犯罪的“声音”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是人类文明所不允许和遏制的冲动.他所追求的生活需要罗伯达消失,然而罗伯达坚持要与他结婚,使他飞黄腾达的愿望永远实现不了,于是他只能采取犯罪的方式除去罗伯达,即使知道这是犯罪,然而内心却不顾文明社会的制裁铤而走险.在克莱德的潜意识中,除去罗伯达也就是与那个贫穷的自己和贫穷的生活决裂.于是他骗罗伯达去湖上划船,打算溺死她.虽然最终没有亲自动手杀死罗伯达,然而由于他并不完全有意识的一推和事后的见死不救,罗伯达落水而亡.被捕后,克莱德被判处电刑.


三、消费主义对克莱德的影响

许多批评家将《美国的悲剧》视为一部文献,认为《美国的悲剧》是“具有典型的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它批判了社会是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它是“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真实记录”,因此是“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一本好教材”.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以生产为经济生活核心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为经济生活核心的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的转移导致社会观念和道德风尚的变化.消费主义道德观反对勤俭节约和禁欲的清教,鼓吹消费、享受和大胆地展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这股消费浪潮中,人们竞相追求金钱,炫耀财富,尽情享受,金钱成了社会上衡量一切的标准.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很难摆脱消费主义的影响.德莱赛清醒地认识到了消费主义的危害,特别是对穷人的危害,并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出来.马蒂逊说,德莱赛“主要是想到我们社会金钱价值那种无法抵抗的诱惑.这种金钱诱惑比起过去的或者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所表现的要更加露骨.正因为它的光芒更亮,更加使人不得不依从于它,因而它的那些受害者们就更加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了过去”.⑥ 克莱德的父母安于贫困,全心向着上帝,基本不受消费主义的影响.而克莱德年轻,热爱世俗的东西,消费享乐强烈.同时他所处的社会富人大肆炫富:炫耀上等衣服、漂亮房子,还有手表戒指和别针;开着汽车在大街上跑来跑去,身边还有漂亮女郎陪着.克莱德虽一无所有,却也梦想着有漂亮讲究的衣领、衬衫、皮鞋、衣服和大衣.认为一旦有一套潇洒飘逸的服装,他就能和漂亮的女孩子来往.等到他在格林―戴维逊酒店找到当侍应生的工作,手里有了钱以后,他开始为自己购写衣服,打扮自己.格林―戴维逊酒店就是骄奢淫逸者奢侈享受的缩影(20),涉世未深、缺乏判断力的克莱德看到酒店的一切都是那么豪华,大厅的柜台也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出入酒店的人打扮入时、出手豪绰、纵情享乐,这些都让克莱德认为:“当富翁,做贵人,也即有钱,其含义十分清楚.它意味着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如克莱德这号人,就会侍候你.它也意味着你拥有一切奢侈享受,意味着你去哪里,怎么去,什么时候去,一切随心所欲.”(32)深受影响的克莱德此后注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彬彬有礼,立志干一番事业.后来遇到有钱的伯父格里菲斯并赢得了他的好感从而到他的工厂工作.由于和伯父的儿子长得很像,并且衣着举止得体,他获得了别人的钦佩和工厂女工罗伯塔的委身,自信大大增加.富家小姐桑德拉的出现和青睐更加激发了他挤进上流的梦想,他希望能得到桑德拉的垂青进入上流社会.桑德拉隶属的上层社会拥有豪宅府邸,开着漂亮的汽车到处兜风、炫耀,跳舞、泛舟、打网球、在度检测胜地骑马.当地报纸对上层社会的这些来去行踪的阿谀奉承的描述让克莱德这样的人更加向往.当克莱德决定抛弃罗伯达的时候罗伯达却怀孕了,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私生子,她要克莱德与她结婚.此时的克莱德完全被桑德拉的美貌和财富所吸引,桑德拉也表示了对他的爱慕之情,若和罗伯达结婚对克莱德来说等于毁了他的一生,他在梦想快要实现的时候又要跌回贫穷的生活.对他来说,为了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物质理想,不再过以前那种为金钱而烦恼、痛苦和折磨的生活,必须采取极端措施来消灭罗伯达.“兴旺富裕的诱惑总使年轻人采取某种越界的形式.”⑦

消费社会的牺牲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生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四、结语

克莱德的悲剧命运发人深省,消费主义对像克莱德这样的人产生的有害影响,使得他们最终不顾道德与法律的限制,采取越界的方式追求享乐与自我满足,毁灭了自己的同时,也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克莱德的经历和遭受的痛苦使人们意识到消费主义社会、对人的腐蚀作用,美国梦的虚幻性,从而有意识地抑制潜意识的种种不道德、不合法冲动,接受理智和文明的束缚,避免更多此类悲剧的重演.

注释

①③ 龙文佩.德莱赛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9:421,420,431.

②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3-184.

④ 德莱赛.美国的悲剧[M].黄禄善,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87.

⑤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3.

⑥ Did Guest.Sentenced to Death:The American Novel and Capital Punishment[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