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培训效果的途径

点赞:12717 浏览:557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提升社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实现技能培训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通过培训前准备、设计制定培训方案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关 键 词 :社会培训 措施效果

笔者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有多年经验,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本地区社会培训的现状,对提升社会培训效果谈几点体会,希望对社会技能培训起到启示和推动的作用.

一、做好培训准备是提升社会培训有效性的前提

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将每年3月定为企业走访月.在此期间,走访调查全市企业,了解企业用工信息,掌握企业所需工种、人才,结合当地政府经济发展的实况,研究确定学院专业的设计,制订出全年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需求,及时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同时,列明培训台账,对培训企业、培训主题、培训时间、参训人员以及培训目的、要求等内容,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培训中心上报学院,由学院安排师资培训,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安排培训时间,备好授课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安排实习场所,使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树立长短并举理念是提升社会培训有效性的主导

职业学院承担着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双重任务.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定位,坚定办学方向,树立为经济社会怎么写作、为劳动就业怎么写作的办学理念.在办好常规制式技工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采取长短结合的措施,利用双休日、晚上的业余时间,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推进培训效果为目的,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培训理念,为经济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培训以坚持突出技能为特色,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训并重,技能水平与就业指导怎么写作并举等,向综合性功能转变,以满足社会培训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

三、形成大培训格局是提升社会培训效果的基础

当前,已形成了社会大培训格局,即:面向社会开展各类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全面紧抓各类技能培训项目.在新形势下,作为职业院校的培训中心,要强化培训、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为此,学院以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开展大格局培训模式,即:采用长、中、短结合的培训方案,培养低、中、高不同等级的人才,培养对象定位在就业前与就业后、镇街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培养方式采取高、精、尖与短、平、快结合,面向在职职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退伍军人、社会作业人员、广大劳动者和不同学历层次的职业资格人员.同时,充分利用山东省“金蓝领”项目、技师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拓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空间,实现开拓创新、高端引领的目的.笔者所在学院,在围绕怎么写作产业转型升级,“金蓝领”培训项目四个工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培训工种范围,为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利用高技能人才公共基地的建立,加大办学投入,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社会培训针对性的有效举措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益双赢”已成为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成熟经验.强化深层次校企合作又是校企双方的期盼.培训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既可培养出创新技能的人才,又是一条职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加强校企合作,我们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请进来走出去、进院校下企业、以能力为本位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内涵.围绕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搭建完整的培训框架,从培训组织到技能鉴定,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培训组织结构,提高培训业务水准,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和有效鼓励政策,扩大社会培训的影响力,推动培训向“大而强”的方向迈进.学院利用暑检测组织师资、安排设备为孚日集团、银鹰化纤等大型企业技术工人到学院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技师有150多人.针对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特点,实行学分制的探索,让企业职工在不耽误日常生产的前提下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学院瞄准地方大项目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向,深入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设置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热门订单专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为增强企业的新能量做好准备.

提升社会培训效果的途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技工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企业联系密切的怎么写作职能单位,承担着技工教育、校企合作、技能培训与鉴定、就业安置怎么写作任务,需以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为目标,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