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赞:13054 浏览:567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帝国主义阶段和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下,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始终相信、依靠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培育共产主义新人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等主要内容.

[关 键 词 ]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背景;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赵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成敏,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四川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05-0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论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核和灵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明确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集中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概括.后来,恩格斯应朱泽培-卡内帕的要求,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认,除了《宣言》中的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严格剖析和未来社会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做出的.他们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矛盾,努力把握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然后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消灭“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同“传统的”一切与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全人类才会彻底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会实现.

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首先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得到了实现.无疑,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即社会主义的科学与价值问题,便成了无法避免的重大问题.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根据俄国的基本国情,开创性地探索了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二、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都源于历史时代所面临的深刻矛盾和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向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提出了重大的理论问题,即社会主义革命究竟从哪里开始并取得胜利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是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还是从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问题.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完全突显.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美国和德国发展速度强劲,政治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世界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后起的强国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与自己实力相称的殖民地.战争必然削弱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力量,加剧本国人们的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使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有利于革命的薄弱环节.但是,在第二国际已经分裂的情况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同时发生革命已经不可能.列宁从帝国主义时代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发,根据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入的分析,果断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他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后来其他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胜利论”的否定.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国同时胜利论”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在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强调政治因素,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列宁的这一思想是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改变了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的观念.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俄国这样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便成了首要问题.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和未来社会的理论,着重思考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列宁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一方面,列宁反对脱离实践来谈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面对帝国主义的压力,列宁又希望能尽快完成过渡,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1918年春,列宁提出了“直接过渡”的思路,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和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列宁的“直接过渡”计划转向更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列宁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完成“直接过渡”,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捷径.1920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严重干旱灾害,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严重不满,1921年初苏俄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激化.这时,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特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苏俄的国情,不能解决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苏俄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曲折,促使列宁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苏俄的国情出发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1921年初,列宁提出实行新的经济体制的构想,“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向‘围攻’”.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标志着列宁突破社会主义理论初定模式,开始探索在没有经过高度的资本主 义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网.1921年秋,新经济政策又进行了调整,列宁指出要“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写卖和货币流通”.1922年之后,列宁在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经验的基础上,对取得执政地位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论述和阐发.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帝国主义阶段和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大历史背景.列宁在理清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列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始终相信、依靠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培育共产主义新人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等.

(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奴役,消除“物的依赖性”,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1902年,俄国社会工党讨论普列汉诺夫起草的两个党纲草案时,列宁针对普列汉诺夫的第二个纲领草案中所提到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满足整个社会及社会各个成员的需要”一语,他指出这句话“也不恰当.这不够.等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这会更明确些”.1903年俄国社会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党纲明确地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社会主义的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国(布尔什维克)纲领》中强调:“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等进而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共产主义正在向这个目标前进,必须向这个目标前进,并且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不过需要经过许多岁月.”可见,列宁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具有坚定信念,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长期的过程.

(二)始终相信、依靠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

“相信谁、依靠谁、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宁始终相信“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把人民群众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价值尺度和最终目的.列宁论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取消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等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但是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历史规律,而且汇合到人们群众的斗争中去,才能取得重大成果.列宁认要充分激发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列宁高度赞扬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伟大创举,他认它的意义在于“它向我们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过渡到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

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经济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集体主义价值观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比个人主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列宁十分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高于工人个别阶层或运动个别阶段的利益.”同时,列宁论述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必须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关心个人利益,依靠个人利益,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基础”,坚持“同个人利益结合和个人负责的原则”,“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

(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优越性.马克思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恩格斯也提出,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之后,“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所有人的富裕”、“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生活”实质上就是共同富裕.无论是在俄国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还是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尽管俄国经济文化落后,列宁始终关注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1903年3月,他在《告贫苦农民》中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主义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918年5月.列宁再次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共同富裕,列宁认这是社会主义应当追求并且能够实现的价值目标.1919年2月,列宁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工人,全体中农.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列宁深刻 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少数人致富的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社会主义是在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通过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使人民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则是靠掠夺他人的剩余价值而致富.

(五)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目标

无产阶级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政治层面的反映.无产阶级的实现和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价值的重要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形态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他们认,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本质上是统一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统治阶级,争得.”“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表明: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也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形态.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明确地指出,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列宁认,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没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列宁的论述表明,无产阶级要通过夺取政权的斗争,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也还要通过无产阶级来巩固社会主义,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把无产阶级也称之“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在苏维埃政权中的新的无产阶级”.

列宁认,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本质上是相同的.虽然更多时候使用无产阶级的概念,来指称无产阶级的国家形态,但在论述无产阶级时,都明确地论述了无产阶级是新型和新型的结合,甚至把无产阶级直接称之绝大多数人所享有的.“苏维埃等于无产阶级等于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即被压迫者先锋队组织成统治阶级来镇压压迫者,不能仅仅只是扩大.除了把制度大规模地扩大,使它第一次成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制度之外,无产阶级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所以,无产阶级是新型和新型的结合.“新型是目的,新型是手段.如果离开了新型,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对人民内部实行,是无产阶级的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列宁把无产阶级称无产阶级制.”

(六)培育共产主义新人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目标

培育和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层面的价值目标.列宁指出,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夺取政权之后进行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开展文化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明,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建设高度发展的关键.“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列宁认,要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必须给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产生出工联主义意识.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就必须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务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能采取细致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我们许多年轻的著作家和员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

列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列宁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作的创造性发展.列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内容,对提炼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责任编辑: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