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其哲学基础

点赞:4425 浏览:147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包括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基础.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角度来全面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以大力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内容;哲学基础

一、和谐社会的内容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和谐的形式和内容是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被称为传统和谐社会的典型.但这古代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的、人治的社会,在与西方市场的、开放的和法治的社会比较起来,就暴漏出落后性.战争、中法战争的一系列失利,说明传统的和谐社会框架已经容纳不了现代文明.为摆脱这种落后状况,先人们构造了一个又一个和谐社会的模型.如早期戊戌维新时期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的议会立宪和共和.这些理想都未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资料逐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巨大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依法治国被定为国策,中国走上了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之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偏重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这两条特别重要,因为只有法制健全、社会得到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有保障,人民才能心和气顺,社会才有和谐.社会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法制健全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和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选举、决策、管理、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和农民.在中国,没有农村的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没有农民法治意识的增强,真正的法治的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

和法制也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和保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最近,“”召开以来,几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目光,都在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贫富差距,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待遇,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物价上涨,人人都说这些问题非常严重,都说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这一切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尽快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但这些问题,到底具体地存在和分布于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和单位呢?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地摆到桌面上,才能一件一件地分析,一件一件地解决.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它是道德领域的内容,是调节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尤为重要.有了诚信友爱自主.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丰则定,民顺则安,“仓廪实而知礼节”.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以上各自实行的自然结果.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一个民享安康与欢乐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其哲学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论基础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论基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一切事情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就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飞跃,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一原理还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积极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我国现在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立足实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