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的历史沿革

点赞:11160 浏览:462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以便理清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阐述.

关 键 词 :社会形态;史前时期;资本主义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前夜最为重要的一个实验性文本.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根据劳动的类型和人性发展的阶段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阶段即合乎人性的劳动和改造占有自然界;第二阶段是异化劳动下私有制和人的本质的异化产生的私有制社会;第三阶段是异化劳动的扬弃后私有制被公有制所代替,更高形式上实现人的本性复归.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从异化的人向人自身复归的历史阶段,他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即彻底废除私有制,这种新的社会关系是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解放而建立的.


以上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自我异化的扬弃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分析,虽具一些唯物史观因素但主要是一种异化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代的划分尚处于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期.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为《形态》)这本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形态》一书中,他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阶级图式,以分工和所有制的不同特征来说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制度: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再从哲学上着眼于人类本质的丧失与复归,而是回归到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在当时的经济学认识水平上直观地指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都是由分工造成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是公证的原理.”指出:“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由此可见,分工是所有制的产生的现实基础而不平等的分配则是其直接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发展了的所有制划分了不同的形式,实际上从一个角度划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它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部落所有制.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表现为部落内部的共同占有和部落之外和家庭奴隶的私有.“第二种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但“在这种所有制下仍保存着奴隶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也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但是作为直接进行生产的阶级而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已经不是与古典古代的共同体相对立的奴隶,而是小农奴.”在这里,这种等级所有制是按照政治权力等级联合起来,占有土地并支配农奴.“在城市中与这种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等这种制度在城市里产生了一种和农村等级制相似的等级制.”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决定的.” 第四种所有制形式是“现代所有制”.“在大工业和竞争中,各个人的一切生存条件、一切制约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为两种最简单的形式——私有制和劳动.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东西等私有制,就它在劳动的范围内同劳动相对立来说,是从积累的必然性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的历史沿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所有制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形态》对所有制理论第一次作了系统阐述,马克思通过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自己原来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进行了清算.

三、《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作为《资本论》预备性研究成果,这部著作凝结着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将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这三大历史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历史形态,其历史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化”的需要、“原始丰富”的活动、“依附”的社会关系和“缺失”的个性.在该阶段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极其微小,人的需要及满足与实现方式具有典型的原始的 “自然化”特征.由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人直接与大自然发生交往并与其形成自然统一的关系.人完全受制于社会,产生了等级和特权,人与人之间具有明显的“依附”性,从而使个性发展缺乏起码的社会条件.这种形态是以自然血缘和宗法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奴隶制和封建等级制下的地方性联系.

“物的依赖关系”是第二大历史形态.主要特点是“商品化”的需要、“能动——片面”的活动、“物化”的社会关系和“独立——物役”的个性.在这一阶段,交换进一步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力成为最主要的交换物,货币成为资本,从而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从前资本主义时代过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是“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离开了对货币,对物的依赖,则无从谈起.

“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历史形态,主要表现为“真正丰富”的需要、“自由自主的”活动、“自由全面”的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盲目性必将为由联合起来的人们自觉调节的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所替代,这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第三种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唯一地以自身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劳动不再由必要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事情,在这里,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规律,系统剖析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发展性状,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成熟.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再发展

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公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并考察了它的演进.

在《序言》中,马克思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术语,用四种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来代替以前所说的四种所有制或四种社会.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深入分析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情况,概括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形式:一是作为由公有制的原生社会向私有制的次生社会过渡的相似度检测的亚细亚所有制;一是作为东方专制制度基础的亚细亚所有制.《序言》中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第一种意义上的亚细亚所有制——由原生形态的公有制社会向次生形态的私有制社会过渡的具有公私两重性的所有制的社会.这一概念的表述比早期在《形态》中所说的“部落所有制”更为科学.

马克思的这篇《序言》就社会形态理论而言,是对以往的思想继承和发展,它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经典性表述,并为马克思后期对原始社会的研究以及东方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