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认识误区建设节约型社会

点赞:3215 浏览:76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认识误区的表现

(一)节约与生活消费相对论.这种观点认为节约就是省吃俭用,节约就是缩减生活消费,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矛盾.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而消费是指人们转化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从支付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无论哪一种消费的节约都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消费者个人来说,节约有利于他更持续、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消费;从社会来说,节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其他人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现在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不少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失业、待业人员增多.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提倡节约.

(二)节约与生产发展对立论.这种观点认为节约妨碍生产发展,节约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生产的角度考察,节约就是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耗费大量资源来加快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低20%-30%,单位产品耗能高40%.据权威人士介绍,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能达到当今日本的水平,目前的能源消耗足以支持我国经济再翻两番.另外从价值形态来看,节约可减少支出,增加储蓄.这实际上是将社会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可以更好地用于生产发展.

走出认识误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资源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小巫见大巫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中存在的浪费不严重,不值得一提,生产中存在的浪费才是严重的,对比生产中存在的浪费,生活浪费只是小巫见大巫.诚然,在现实生活中,生产中的浪费是惊人的.2005年6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10家企业原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提及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45亿元.①但我们不能忽视生活消费中存在的浪费.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台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的待机功耗为5瓦左右,如果每晚待机10小时,全年耗电36.5度,按目前国内办公电脑、打印机的使用量,每年浪费电将超过12亿度.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和生活环境势必越来越恶化.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生活中的细小节约问题,避免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浪费.

(四)有钱可以浪费论 .这种观点认为:“我有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不着”.这种错误认识和行为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助长金钱万能的不良社会风气.有钱可以浪费论助长富有群体的优越感,助长他们随心所欲的放纵消费行为,加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万能思想蔓延,败坏整个社会风气.二是会消弱富人的社会责任.有钱可以浪费论容易加深富有群体的自我意识,减弱富有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极易助长为富不仁的社会风气.三是激化社会矛盾.有钱可以浪费论容易导致穷人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思想极端者更容易走向不合法的获取财富之路,加深富人阶层与穷人群体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五)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节约不易论.这种观点认为机关、学校等部门资源是公共产品,容易造成浪费,因而不可能实现节约.公共产品容易造成浪费,这是事实,“公地悲剧”的理论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实现节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政府等机关单位是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主导者、体制设计者、政策制订者、行动推动者和表率.它们的节约对于全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所谓上行下效,官行民效,古今皆然.

(六)讲排场、赢面子论.这种观点认为大手大脚、慷慨大方能显示实力,可以取得对方信任,扩大营业.不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实力强大是有利于取得合作者的信任,对于进货,贷款都会有利.经营者的实力怎么才能强大,靠的不是搞形象,讲排场,更不是铺张浪费,靠的恰恰是节约.即通过各种途径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节约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才能增加,实力才能强大.可见节约就可以增效,节约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而讲排场,挥霍浪费只会适得其反.

二、造成节约认识误区的原因

(一)资源危机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资源危机的宣传,许多人没有看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的加快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大大增加,资源紧张的局势日益紧迫.

(二)没有理解节约的科学内涵.由于我们对节约缺乏正确的宣传和教育,国民对节约一般都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农村,很多农民认为节约就是生活上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明白节约与提高生活水平是统一的,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在城镇,不少人认为节约过时了,节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没有必要点点滴滴去讲究节约.

(三)照搬凯恩斯经济理论.很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浪费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打着“消费促进经济、扩大就业”的幌子,为自己的浪费行为正名.这种片面理解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浪费有理,浪费有功.实际上,凯恩斯主张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萧条时期才是适用的,但我国的现实条件和国情不允许我们那样做.

(四)错误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资本主义的繁荣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具有使人们追求利益的强大内在动力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它迫使经营者和消费者高度重视节约,有些人误认为资本主义的繁荣稳定是奢侈推动的,浪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重视节俭的.持有资本主义是靠奢侈驱动经济发展观点的人是没有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

(五)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在当前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还是以GDP增长率作为主要依据,导致一些地方主要领导重投入、重开发,轻治理、轻节约,不顾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片面以GDP增长替代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就会盲目投资决策,决策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三、走出认识误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一)要在丰富节约宣传内容上下功夫.当前需要丰富宣传内容,创造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特别重视利用电台、电视台、展览馆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知识答卷、典型展览等;利用报刊、杂志进行节约宣传和理论探讨.每年可将九月份作为“节约宣传月”,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重视节约文明,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教育.要将节约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一是组织制定“十一五”节约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实行分类分层培训.侧重对地市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干部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编写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培训教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应纳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中.二是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要开设伟人和名人节俭的故事课程,中学要开设有关节约的议论文.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大学开设《节约经济学》、《经济效益学》等课程.研究生要开设若干关于研究节约的课程.要将节约的内容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要将资源短缺、资源忧患意识作为终生教育的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约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党政干部是群众的表率,是公共资源的掌握和支配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领导者.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崇尚节俭,在群众中的影响差别很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很大区别.因此,要十分重视党政干部的节约教育.在这方面,各级党政干部学校要开设节约方面的专题课程,让党政干部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要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供党政干部学习,等等.

(四)广泛开展节约活动.要把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中,广泛开展节约资源活动.一方面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组织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和节约型家庭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精神文明活动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在各项活动中普及节约资源知识,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

(五)加强节约的法制建设.法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其目的首先在于对造成严重浪费者的惩罚具有法律依据;其次,通过法律的强制使人们形成牢固的思想意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浪费犯罪,浪费就要受到惩罚,使人们不敢浪费.法制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浪费严重,与整治浪费的法制不健全有关.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一部《反浪费法》,以便于对严重浪费行为进行惩罚,对可能浪费者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收稿日期:2006―08―02责任编辑:赵磊肖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