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的多元样式与现代化理

点赞:6110 浏览:21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转型,较以往相比,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凸现出更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对此,研究者们有着种种不尽相同的解读.日前,我刊与位于历史名城衢州的衢州学院联合召开研讨会,力求从纷纭的研究思路中,梳理出一条线路来,提供给读者,期望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主持人:一凡

将“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两个概念联接起来,成为一个命题,比较符合“全球化”概念的原意.人类相互之间超越区域间的经济交往发生得极早,历史上还发生过多次民族大迁徙,但都与“全球化”概念无关.在传统农业时代,中国极可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至少比欧洲要先进.中国的经济产品输入欧洲地区的历史也很早.不去说更早的,南宋到元朝,借助阿拉伯商人为相似度检测,“海上丝绸之路”十分活跃,海外贸易“自由”的程度远非朱明与前清可比.照有些人的逻辑,不也可以将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的时间表再提前到13-14世纪?风牛马不相及.即便说16世纪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曾居有“中心”的地位(其实大可质疑!),这种经济交往的影响,并没有触动别的地区、国家发生“社会转型”的特异能量,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全球化”的作用.不是什么样的跨区域经济交往,都可以套用“全球化”的概念.

唯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突破性的发展,以及由此开始的这一性质的对外扩张,才造成了全球性社会变动的另一种镜像.早在“全球化”概念产生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就已经生动地描绘过这种镜像:由工业革命造就的先进生产力,“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等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后来有人提出“全球化”概念,也是基于工业革命的前提,内涵比马克思时代更复杂、更丰富;但比起马克思,他们又不够坦诚,往往曲意隐去其不光彩的阴暗一面.

更值得思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全球化”在行进中,必然地要变成一个互动的概念,包含着主体与非主体、主动方与被动方的变动、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应对变迁.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150多年后,我们已经能比马克思看得更清楚:各个国家在“全球化”面前,都不是纯粹消极的受动方;他们的“社会转型”也没有完全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全球化”的内部产生了各种冲撞与争斗,亦即有它自身发展必然产生的张力――这种张力,很可能会产生原先想像不到的一种变化,产生多元的社会样式,多元的文化载体,世界变得更多姿多彩.

判断与“全球化”概念联接的“社会转型”,往往靠“现代化理论”作为支撑.“现代化理论”从其源头说,乃是依据已经发生过的、主要是以欧美社会演变过程为模板,综合归纳其历史内涵而得出的.今天要说它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也可以,也应承认所有的归纳都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经验事实的归纳,许多骄人的社会进步是明摆着的,不能轻率地批判其毫无参考价值.

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考虑现代化,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多元化样式产生的原因,系于历史连续性的不可抗拒,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历史“有渐无顿”.没有骤变之理,没有骤变之迹,所有的变动都是基于连续性的变动.处理好连续与变革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多元化样式产生的过程,源于现代化各种要素组合状态以及过程的多样化.打个比方,理论上的“现代化”像是一个光谱系统,里面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成份,缺一不可,但依着某种程序匹配组合的不同,也会产生多种个性化的色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态等等,谁前谁后,谁改变谁,谁与谁匹配,什么时候启动哪种匹配,什么时候调整哪些成份比例,都要依据具体国情而定.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处理“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手段比试:谁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成功的样式,取得实际效果,就说明谁在处理“社会转型”过程方面,具有高人一筹的艺术手腕.因此,它更像是一场智力竞赛,一直在考验着每个民族集体智慧的发挥状态,并影响其生存状态能否适时地获得极大的改善.

社会转型的多元样式与现代化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概念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