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赞:10355 浏览:372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在于确立提炼的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了实践,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富强、、文明、和谐”作为一个系统的价值观整体已经深入人心.“富强、、文明、和谐”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提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其科学地提炼和概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而不是从文本中、头脑中、所谓的“普世价值”中去提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依据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在于确立提炼的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依据.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价值观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实践,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人的价值活动”.[3]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表现在我们党在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中,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新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又迫切要求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中国党和人民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使得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整个社会在价值多元化选择面前产生了价值迷茫,西方国家又适时积极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大肆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鼓舞精神,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富强、、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言之,是身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对社会主义的总评价、总看法,它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评价标准等形式,是合价值、目的和工具性的统一体.“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价值导向,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系统的价值观体系已深入人心.

1.“富强、、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指导了实践.“富强、、文明、和谐”是党的基本路线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描绘.这个奋斗目标的确立实质上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党的八大以后,我们错误估计形势,制定了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路线政策,党的九大把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式规定为“我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文化大革命’当中,‘’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5].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认识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了许多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立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建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重大创新,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已经证明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这条道路的价值导向、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富强、、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章程》中规定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建党九十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党的奋斗目标与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它必然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是紧紧依靠人民才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人民群众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富强、、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 3、“富强、、文明、和谐”作为一个系统的价值观整体已经深入人心.“富强、、文明、和谐”可以分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个方面布局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它更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系统价值观整体.我们不能单独强调哪个更重要,更不能从它们排序中来强调某个价值观.要从整体上认识它们的相互联系,更要用这个价值观整体来认识和解决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富强、、文明、和谐”这四个词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作为党的基本路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目标,“富强、、文明”从1987年提出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和谐”作为古已有之的概念更是已经深入人心,而且通过实证调查反映的民意看,“富强”“和谐”的认同度非常高.[7]

三、富强、、文明、和谐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

1.富强.富强的基本内涵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GDP还处于中等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行业垄断、寻租腐败、市场分化等原因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明确“富强”为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2..的内涵即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列宁说,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进一步指出,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最精辟揭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内是党的生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简明科学的论证.[8]人民是中国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愈发展,也愈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从制度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3.文明.文明的内涵即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9]过去,我们只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并要求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三者缺一,其他两个文明难以单独发展,三个文明中一个文明完全缺失,最终可能导致其他两个文明的崩溃.在建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三大文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和谐.和谐的内涵即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社会关系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了认识.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0]和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价值观,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如此,我们党还创造性地将和谐价值观运用到外交领域,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内涵.○

07-11-21.

[5]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国际重大招标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构建与践行研究”课题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认同调查[N].光明日报,2011-5-16.

[8]http://theory.people../GB/49150/49152/17640301..

[9]方立.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3-1-21.

[10]本书编写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