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

点赞:26026 浏览:1189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摘 要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49-08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9年和1941年分两册在莫斯科第一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西方,它被称为继1932年《巴黎手稿》发表后的“第二冲击波”.自首次公布以来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学界虽然对这部手稿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却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笔记本I][货币章]中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描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脉络的梳理,阐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进行反思,以期澄清若干问题.

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回答这一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某种学术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它只是马克思一时“偶然提出的”,是《手稿》中的“孤立事件”.事实上,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有着自身的发展脉络.

1.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1843—1844年,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的政治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决定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完全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等变成了谓语.而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他还说:“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等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主宾颠倒方法,以反思辨的方式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思想.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已从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他所理解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没有具体阐明为什么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尽管如此,手稿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仍不失为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一个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3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在这里阅读了一系列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萨伊、穆勒、李嘉图、斯卡尔贝克等的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此时,马克思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所以手稿中夹杂着大量非常琐碎的东西.但是,从手稿的内容来看,最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四个要点: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与此同时,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他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所以“世界历史”的阶段性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形式来进行划分.由此出发,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劳动被扬弃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2.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1845—1849年,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而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由此出发,他以社会的生产工具形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分工等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一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又相继写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两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是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发展阶段.他又进一步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