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点赞:17387 浏览:796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规划先行,在城乡―体化上体现新水平.注重历史文化延伸,挖掘农村潜力,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公共怎么写作设施、公园绿地和道路广场上采用接近城市的标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茶亭镇梅花岭社区村庄规划实践为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95-02

1.引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茶亭镇梅花岭社区村庄规划是梅花岭社区下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16号令《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及省市县相关政策要求,执行本规划.

2.现状概况与规划分析

2.1 地理区位条件

梅花岭社区地处望城县东北边缘,东临汩罗,北接湘阴,系三县交界的边陲重镇,南距省会长沙仅24km,北抵湘阴县城25km,东抵京广线7.5km,西至湘江河岸的铜官码头10km,长湘公路纵贯南北,梅铜公路、东城联络线、坳青线横穿东西,水陆交通便利.梅花岭集镇历来都是望城的边陲商贸重镇.随着长湘经济带与望城县河东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梅花岭社区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凸现.

2.2 自然及资源条件

梅花岭社区属于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全村耕地面积339ha,人均耕地0.09ha,林地311.2na,园地8.9ha.东南部有较大面积农田,已完成大规模的基本农田平整和田园化建设.北部丘陵地为油茶基地,长势良好,借助新修的东城联络线,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梅花岭社区内无大河流经,村内湖塘水库星罗棋布,确保农田灌溉之用.此外,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开发旅游项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梅花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3 行政区划与人口

梅花岭社区由柏杨村、梅花岭片(旧)和村合并而成,现有村组54个.梅花岭社区2007年底人口总数为3720人,1080户,其中常住人口3600人,农业人口3500人,劳动力人口为1800人,常年外出劳动力200人.

2.4 发展条件

a.长湘高速贯穿村域南部,并且有两条县道,一条乡道落于村内,对发展各种产业与吸引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b.地形以丘陵为主,多小山林,小湖塘,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

C.社区已被划入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大河西先导区范围内,发展潜力无限.

3.村庄功能定位与规模预测

3.1 村庄功能定位

梅花岭社区为茶亭镇政府所在地,是茶亭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产业中心.其职能定位为农贸型,发展方向以农业,林业生产为主,重点发展养殖业、商贸业.以山地丘陵优势为突破口,努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经济,鼓励农民参与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充分利用长湘公路、东域联络线,梅铜公路、坳青线优势发展个体与合资企业.

3.2 规模预测

参照国家《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本次规划预计2020年梅花岭社区人口规模为3033人,村镇建设用地为38.04ha,人均建设用地为125m2/人.

4.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茶亭镇总体规划,规划将茶亭镇分为一心(梅花岭镇区)两点(戴公桥集镇、郭亮集镇)四区(东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模式.梅花岭社区属于茶亭镇产业布局中“四区”中的中部经济区:辐射范围主要为梅花岭镇区与戴公桥村.经济发展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利用长湘高等级公路的交通优势,带动中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本次规划中以茶亭镇总体规划产业布局模式为前提,将梅花岭社区确定为“三区”.

4.1 “三区”指东南部的水稻种植区,中部的综合开发示范区(承担着大棚蔬菜、名优瓜果、时令花卉等生产功能);以及北部的封山育林区.


4.2 以长湘公路便利的交通优势为依托,着重“三区“的规划布局进行建设,是村庄未来发展的方向.

4.3 结合地形合理优化梅花岭社区的功能与空间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梅花岭社区的居住、文化娱乐、商业、教育、医疗等各项设施,将梅花岭社区建设为一级核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重点发展养殖业、商贸业.在梅花岭社区设梅花公园,建设梅花广场,以梅花作为社区的主要绿化花卉,充分体现梅花岭上梅花处处放的独特自然绿化景观.提高梅花岭社区的知名度,发展为城市居民冬季赏梅的重要场所,发展与之配套的旅游怎么写作设施,配套发展旅游业.

5.土地利用规划结构

规划重点突出梅花岭社区生态型的自然景观风貌与规划中人文景观的结合,以小城镇建设分期分步的特点为前提,突出其农贸型特征.规划中以茶亭镇镇区规划路网为前提,尽量利用现状道路,形成路网体系,整个社区确定了“一心、三区”的规划结构.

一心:指梅戴公路与松梅路之间以社区办公楼、文化站、梅花广场为依托,设置集社区怎么写作、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区:①东南角生态居住与高效农业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区;②中部的综合开发示范区(承担着大棚蔬菜、名优瓜果、时令花卉等生产功能);③紧邻综合开发示范区发展,配套齐全的生态居住区.

将田园城市、乡村都市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规划中,体现新时代的城镇风貌.

6.道路交通规划

6.1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是指长湘公路、梅铜公路、与东城联络线.在茶亭镇镇区规划中长湘公路镇区段红线宽度为69m,镇区外红线宽度为24m,绿线宽度为69m.东城联络线与梅铜公路在城区段将改造成城市主次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16m、12m.在长湘公路南端入城处,规划一长途汽车站.

6.2 内部交通

村庄路网结构为“自由式”,以茶亭镇镇区规划路网为依托,与之规划二路、长湘公路、梅花岭路、梅戴公路相连通.本社区地处丘陵地区,村庄道路规划依山就势,以现有道路作为基础进行硬化、拓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对现有道路进行裁弯趋直.道路宽度等级为4m、5m、7m,道路横坡均为单坡,坡度为1.5%或2%,纵坡控制在0.3%-8%之间.道 路竖向设计遵循“尊重现状、适度调整”的原则.

7.空间景观设计

村镇空间环境景观保护规划以山、水、城、林交融的城镇特色为基础,主要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注重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整的风貌保护规划体系.

进一步做好社区旅游规划,增强旅游吸引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物古迹及村镇景观资源,结合区内的农田风光,建设完整的生态旅游体系.

规划旅游线路以村镇发展轴线、城市核心商业区、城市公园为骨架,串联区内各文物古迹、公园、广场及旅游怎么写作区.规划中的旅游线路除加强人行道铺砌与绿化外,还应加强旅游的标志与体憩设施的设置.旅游线路以步行及公交车、观光车通行为主,开辟专线旅游线,结合各景区安排设置旅游巴士停车场.

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传统文化,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如建造古茶亭、修建梅花公园、梅花广场等.

8、居民点详细规划

根据梅花岭社区现状建设情况以及规划设想,本次规划保留长湘公路以北现状房屋较为集中的一个居民点,在长湘公路以南,基本农田密集处依托镇区设三个居民点,方便生产、生活.针对居民点不同特点采取如下方式:

更新式改造:选择对村庄形象影响较大,村民要求住宅改造比较强烈的居民点,进行大力度,完全更新式的改造,体现“相对集中、设施完善、方便生产”的建设原则.

修缮式整治:对于住宅质量较好或相对位置较偏的居民点,采取“居部改造、整体修缮”的原则进行村容整治,达到改水,改厕,改电,整治生态,人畜分离的目标.如长湘公路以北现状房屋较为集中的一个居民点

拆迁:对于生活条件较差,农业生产不便,饮用水和农业用水都有问题的居民点,可根据村民的要求进行整体搬迁.

新建:选择位置较好,能突出村庄形象,又具备较好建设条件的地段,按“山脚田边、出入方便、依山就势、美观大方”的原则.如长湘公路以南,基本农田密集处依托镇区新设的三个居民点.

建筑时序:居民点建设分近期、远期,通过对现有房子的建筑分析确定近期新建、改建、保留建设.居民点建设不强求村民搬迁拆迁,等村民有了经济基础自愿对房屋进行改造时,按规划设计图纸建设.

9、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楚文化、水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

全面深化现代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开发,用现代营销理念经营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农村社区新型怎么写作业态,引导农村消费,拓展农民致富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