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感悟历史与社会

点赞:10584 浏览:4522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活动式教学的策略问题.

关 键 词 :历史与社会;活动教学;策略方法

一、问题缘起

“历史与社会”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师要积极创设丰富多采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要积极创设与新的学习相联系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有效开展活动式教学的策略

1.在阅读活动中形成感悟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读多说”.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和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和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探究《傍水而居》,在教学前教师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搜集资料,如“太湖流域的城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等.让学生比较山东半岛的渔村与浙江舟山的渔村,再让学生搜集“东方威尼斯”――苏州的资料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比较“东方威尼斯”――苏州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异同.在讲授《傍水而居》时,教师把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如:太湖风景图,太湖流域的城镇西塘、乌镇、周庄、同里等民居素材,舟山渔民海洋渔牧素材,苏州和威尼斯的素材与学生搜集的素材放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学生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活起来了,教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通过师、生、教材、资料等多维互动,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的祖先为何傍水而居,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水乡孕育的城镇”,而不用其他的题目.在认识水的重要性之后,再让学生对当今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污染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水乡的“优”与“忧”的辩论,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爱我家乡,保护水乡,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观念.

通过多维互动交流,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的学生在“训练与拓展”本中写道:“我从网上和书籍中查了不少资料,现在我初步了解了为什么平原和水源丰富的地方会有那么多的人居住,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离开了水,就没有生命之言,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了.”有的学生写道:“虽然苏州和威尼斯都是水城,但是它们发展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人文历史和水的性质却不一样,因此,两个水城人们的生活、生产、人文也就不同了.”

2.在观察活动中形成感悟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要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并提供观察条件,把观察引进课堂.例如在《水乡孕育的城镇》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三次观察: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城镇;观察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众多的河流湖泊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感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水网的关系.

3.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形成感悟

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顾怜沉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首先放了一组歌“我想有个家”,“回家”,“想家的时候”等,让学生有一种想家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讲讲自家的故事.学生在音乐渲染下,有的讲家的温馨,有的讲自家的不幸,有的声泪俱下,有的眉飞色舞等学生、家长和教师坐在一起探讨“代沟”问题,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幽默地再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些分歧和误会.学生、家长和教师就“该不该给零花钱”,“孩子应不应有自己的空间”等问题平等地交流,学生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从而达成共识,要保护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进一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情绪体验推向深入、持久,使他们更加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热爱社会进而扩大到热爱祖国.

4.在竞赛活动中形成感悟

初中学生好胜好强,竞争意识强.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生本教学中,适时、适度和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效果.开展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可以结合自学纲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进行抢答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搞组与组的学习竞赛.例如在《青少年与传媒》一课中“网络中的生活”教学时,就可以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有利还是有害”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教学.

5.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形成感悟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在交流研讨中,要营造一种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其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等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训练.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自学交流,或同桌互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可探讨变更学生座位排列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学,共同发展提高.主题活动式:即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来进行教学.其步骤是: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方式(制作、辩论)―确定评价方法―课堂实施.例如在《传媒的力量》有关“传媒的社会功能”的教学中,可以设计“点击艺术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流行的歌曲、影视以及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大众传媒对时尚渲染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活动中,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去收集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以后的艺术作品,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到作品的原音、原像、原版图片,然后进行交流和赏析.每个小组收集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要借助与该艺术品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载体,通过分组讨论去体会某一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情境,理解任何一个大众传媒所传承的都是这一时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传播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将结果撰写成研讨小报告,连同作品一起,存储在电脑中的“艺术博物馆”文件夹中,以利于更多的学生更广泛地交流. 6.在角色互换活动中形成感悟

长期以来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角色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在第二单元第二课“气象万千”一节时,让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人们,去描绘当地的特点,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穿浅色的大衣服吗?” 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各组纷纷讨论,气氛活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和教师通过演绎不同情境中的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具体形象地表述抽象的知识和深奥的道理,学生在新颖而生动的形式中生发浓厚的兴趣,“表演者”与“观众”都在自觉而主动地理解教材和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剧情”组织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教学过程是:课前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初始状态和求知的兴趣点―制定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做好准备活动(包括由学生编写活动脚本、分配角色、自制简单道具、配乐)一一课堂活动(包括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社会问题,深化对社会的认识).

7.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感悟

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对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之中.儿童的亲身体验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和行为统一与和谐发展.“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让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社会实践的重点在于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心动、口动、手动、腿动,目的是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践,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以获得更多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以便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例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千家万户,访问居民,对所住地的市民衣、食、住、行进行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例如学习《往来在区域之间》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他们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产地、种类、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往来.

在活动中感悟历史与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8.在比较辨析活动中形成感悟

教学中运用相似、相近或相关、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进行比较辨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和引导学生化道德于行动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第二单元“家庭生活”时,我们就曾对“有钱就一定幸福吗?”、“实行‘从’制是否有助于家庭和睦”等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之前,全班同学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收集论据,这样就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辩论的过程,是同学们训练思维、培养口才的过程,也是合作和竞争的过程.整个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更丰富了他们的社会文化知识.

三、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受教材内容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够进行活动式教学,教师不能生搬硬套.

2.开展活动式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能走过场.因此,要正确调配活动教学的疏密程度,做到适时适度,有成效.

3.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比较高.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角色.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的实用技能与知识,需要具备生活中的智慧,要能够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活动,才能在体验活动中时刻注意改进设计方案,以促进学生实现意义的有效生成.

4.活动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经过亲身参与,往往会产生终身难忘、回味无穷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与体验说出来,既能陶冶、提升自己的情操,又能给其他同学甚至给教师以深刻的、有益的启迪,是教学中教学相长、成果共享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