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集资并非洪水猛兽

点赞:5218 浏览:192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去年“湘西集资案”东窗事发,湖南境内一时闹得满城风雨,政府手忙脚乱折腾了差不多一年,到今天才总算尘埃落定.上周我在吉首,听说那里不少老板被捉,也有不少平民蚀了本,为息事宁人,省财政还贴了30亿元.痛定思痛,这中间确实有教训要总结,更何况当下搞社会集资并不止湘西一地,全国其他不少地方也有.问题既然有普遍性,那么从体制上作点反思该不算多余吧!

为避免误会,有一点要先指出,政府将湘西这次“集资行为”定为“非法”,我无异议,且完全赞成.理由简单,荣昌、三馆、福大、伟业、金浩等多家公司在向民间集资前,既没有依程序报批,更未获监管当局的许可,纯属胆大妄为,是胡来.不过即便如此,我脑子里却有个疑问,即湘西出这么大的乱子,我们的融资体制是否也值得检讨呢?并且我还担心,这回湘西出事后决策层会不会因噎废食,从此将社会集资一棍子打死.

不必隐瞒自己的看法,若是就事论事,我认为企业向社会公开借钱本身并无不妥.就我所知,在西方国家企业发债早已有之,而且司空见惯.所不同的是他们有法可依,大家都照规矩办.可在我国,企业发债被绝对禁止,不要说企业,就连地方政府发债也得由财政代劳.如此一来,企业不发债当然也用不着立法.而难题在于,政府不让企业发债,不等于企业不缺钱,企业缺钱若又告贷无门,则非法融资想堵也堵不住.

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想通,就是政府为何不让企业发债?我揣摩,政府的顾虑也许是怕企业捅娄子.不错,前些年是有企业发债给政府惹了祸,但这并不说明发债这种融资形式不可取.设想一下,检测如我们当初有相关的法律,加上政府监管到位,企业能闹出那么大的乱子吗?所以我认为对社会集资不能一味地封杀,重点应当“疏”而不是“堵”.明知堵不住,就不如网开一面,让企业依法公开操作.只要公开了,政府反而好监管.

社会集资并非洪水猛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有人也许会问,企业既然可选择上市或向银行贷款,那何必一定要发债呢?这样岂不多此一举?是的,经济学有个“M-M”定理.该定理说,“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以负债筹资还是以权益资本筹资皆不影响企业市值”.说通俗点,意思是企业若无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完善而交易成本为零,发行股票与发行债券对企业的效果一致.“M-M”定理当然没有错,可问题是,该定理的约束条件真实世界里根本达不到,企业不仅有破产风险,而且融资的交易成本也往往非常高.

让我举例说吧.中国证券市场开放之初,当时上市企业为何大多都是大型国企?门槛高是原因之一,可是能达到这个门槛的企业为数并不少,为何偏偏是它们捷足先登呢?若说是机缘巧合,我不信.思前想后,我认为背后重要的因素恐怕还是交易成本.听说当年一家公司上市,光打通关节的费用就得上千万元.请问这不是交易成本是什么?想想看,倘若一个企业不肯花钱,或者肯花钱而无实力,它能得到上市的机会吗?

另一个例子是银行贷款.这些年反复说,银行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可事实呢?中小企业却一直少有人问津.所以如此,原因也是交易成本.从银行方面看,发放一笔贷款的审贷流程与监督费用大抵相同,检测如大企业贷1亿元,而小企业只贷200万元,这样每百万元贷款的平均交易成本,小企业是大企业的50倍,你说银行会贷款给谁?有人指责银行嫌贫爱富,可银行在商言商,它怎能不计较成本?若从企业角度看,大企业还好说,财大气粗会有银行送贷上门,而那些中小企业则不同,为贷款要四处烧香拜佛,交易成本能不高吗?

行文至此,相信读者已经明白,企业选择社会集资不过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是的,由于有交易成本存在,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仅上市无望,就是贷款也难于登天.可企业要发展缺少资金怎么办?被逼无奈,所以才有人铤而走险转从民间融资.这次在湘西考察,我听到过不少当地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比如福大公司,曾因开发老吉首市和八月楼宾馆享誉湘西,而三馆公司也因建造吉首体育馆、图书馆而名动一时.只可惜,由于参与非法集资,这两家企业现均已陷入绝境.

我这样说,绝不是为湘西企业家开脱.我想说的是,检测若当初国家允许企业公开发债,而且又有法律管束,那么局面也许不会像后来那样糟糕.可以算笔账,以湘西为例,起初荣昌、三馆等房地产公司集资时月息不过1.5%~3%.虽比银行利率高,但以公司赢利还本付息当不成问题.因为当地房地产成本每平米800元,而市场楼价为1600元.问题是后来出现恶性竞争,月息升至10%却无人干预,政府也未向公众披露有关风险信息,于是愈演愈烈,最后才闹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遗憾的是历史不能检测设,木已成舟,后悔药没处写.然而亡羊补牢,从湘西集资案中我认为至少可以吸取三点教训.第一,企业发债并非洪水猛兽,不必谈虎色变,政府与其“堵”还不如“疏”;第二,为防止企业发债一哄而起,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立法,否则没有规矩,免不了有人会从中浑水摸鱼;第三,监管当局应担负起风险预警的责任,对营私舞弊或渎职者一律从严惩处.

当然不止这些,但此三点最要紧.检测若政府一时还无更好的招数,那就不妨先按这个办法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