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点赞:5447 浏览:180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观;和谐社会;统一

[作者简介]赵良,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2006硕士研究生,山东淄博255049

[中国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27-03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以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深刻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理论观点,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即“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是一种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相济”,是社会和谐或是和谐社会.因而,生态文明也就成了“社会和谐文明”的代名词.

一、生态文明的新视野

生态文明观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焦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生态文明观:

第一种生态文明观就是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这种生态文明观认为,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这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而不是指改造与变革自然的活动及其产物.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而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讲,应该包括两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它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为物质文明;二是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这体现了人的受动性,它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为生态文明”.

这种生态文明内涵定位于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上,最鲜明和直接地反映出其概念提出的实践意图.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都是对社会系统的横向划分,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并不是只有到了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才能具有的形式,历史上也存在着生态文明的精华,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面辩证地反思和汲取历史经验,而且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种在内容上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容的并列关系,这又能较好地在理论逻辑上展现与论证“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正确性.因此,从上述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种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这种生态文明观强调“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现实可能性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演进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古典朴素的生态文明,到现代科学文明的过程,很可能还要经历一个“后现代的生态文明”的否定之否定的阶段.“生态文明”视野形成的基础在于“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和绿色和平运动以及生态经济的新兴潮流.这种生态文明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种观点强调人作为一种生动的存在物面对自然的限度,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人更应发展自己与自然和谐的能力,而不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

第三种就是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依生态主体或社会实践主体的位置而呈现相应的层次性)的良性运行,既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相济(含整体的和系统分层的以至时代相继的和谐关系),又包容处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并得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的结论.显然,这种生态文明观的实质就是指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是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相济”,是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因而,这种生态文明也就成了“社会和谐文明”的代名词.

与前两种生态文明观相比,这种生态文明概念偏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地与高级形态,它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同于所谓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且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不同于人类已有的文明.它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境界实质上相对应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二、生态文明观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第一,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它从西方传统的人与自然相对立,人类征服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主宰,转向和谐协调,同时也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这种以人一自然―社会复合体和谐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它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生态文明特别强调把发展生态生产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这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根本的保障;生态文明观克服了单纯从人类角度看问题的传统思维偏向,注重从人一自然―社会复合体来分析研究问题,认为自然界、人类、人类社会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母系统),三者从来都是交融,在一起,综合演进,即复合体的整体演进.自然界、人类自身、人类社会是三大分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大主要关系(它们各自还有许多子系统以及下位层次的孙系统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人与人的关系是核心,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最高层次.系统的各个部分只有有机联系、合理配置和协调演进,母系统才能够合规律、合目的地运动和发展.相反,其中任何一方面不协调,或是配置不合理,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进而影响到母系统的运动和发展,甚至使系统消亡.这是从系统的整体的方面观察问题,它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方法论的怎么写作.此外,生态文明揭示的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内在有机联系及其客观规律,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

第二,生态文明观认为,和谐协调的核心是融会贯通.融会包含着包容、消化与吸收,贯通包含着联系与互补.这里又包含着差异和冲突,而差异和冲突又蕴含着多样性.所以,生态文明观揭示 了又一个重要规律:多样性导致和谐协调.这个规律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即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是已被生态学界公认的客观规律;表现在社会生态系统,就是“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而不继”.人类社会必然也是多样性的,包括多民族的、多人种的、多文化的、多种信仰的以及多种社会制度、多种意识形态的,等等.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强调多种所有制并存,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强调决策的化、科学化,在教育、科研、文化领域强调兼容并包,在人民群众中允许不同层次的价值观、观的存在,在分析国际形势中,把世界多极化作为实现世界新秩序、维护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前提等等,都是这个规律的具体运用.和谐并不排斥差异,而是包容差异,协调不排斥冲突,而是化解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多样性、差异性在社会中协同演进,才能成功.这就要求有宽容性,包括政治上的宽容性和精神方面的宽容性.只有在承认差异、化解冲突、坚持宽容、实现包容,切实达到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河南的“红色南街村”,那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区,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善于融会贯通,有思想和理论的融会贯通,有中西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融会贯通,有多种所有制的融会贯通,等等.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三,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被引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是当前很热门的话题.但是,还有不少人以工业文明观看待“以人为本”,把它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有人公开提出:“以人为本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如果这种思想和言论得不到有效的克服和纠正,那么不但无法构建和谐社会,而且整个人类都将同自然界一起遭受灭顶之灾.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潜伏着巨大危机的现实.笔者认为,首先,要分清“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界限.生态文明观认为,“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全面解放是前提,全面发展是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工业文明观奉行“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人作为自然的上帝和主宰,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谈全面发展,它只能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要以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体的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基础,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们互为前提和基础,又互为目的和结果.人们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真正伙伴而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共同美好的未来.这是从更根本、更长远的方面体现人文关怀,是对全人类的关爱,从而也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建立在可靠良好的基础上.同时,人要全面发展还离不开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与外部环境和谐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即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等等.其次,生态文明观认为“以人为本”,不但要以当代的人为本,也要以子孙后代的人为本.如果我们只以当代的人为本而做了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事,那么人类就无法延续,我们这一代人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最后,生态文明观认为以人为本更不排斥以社会为本,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人就难以生存,更不可能发展,所以生态文明观要求不但要以某一部分人为本,更要以全社会的人为本.正如黄楠森教授指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基本观点,但它不是唯一的基本观点,也不是最高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理论前提,社会本位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理论前提”,同时,生态文明观还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即主观能动性)作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当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_的重要前提.


总之,尽管生态文明观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浪漫色彩,但是它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提出改善生活质量,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意愿.这些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