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点赞:5454 浏览:180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社会和谐要由党内和谐作保证,要以党内和谐为基本条件.党内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和谐,这是由中国政治制度、党的领导地位、党组织的作用、中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党自身和谐团结,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才会高.同时,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起着引导、带动作用,党内和谐之风能带动政通之风,促进人和之风.

党内和谐的主要内容

1.党的思想和谐.党内和谐首先是党内思想的和谐.党是由共同信仰和共同价值追求的“先锋战士”自愿结合的政治组织.思想的统一是组织统一的基础,是党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思想上的统一,就没有行动上的统一;没有行动上的统一,党的存在毫无意义.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思想上的统一,是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统一,否则就不可能体现先锋队的性质和发挥先锋队的作用.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建党原则,也是中国的建设经验的基本总结和优良传统.党的思想建设是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要做到党内和谐,必须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而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只有党内思想统一到党的指导思想上,党才能实现党内和谐.

2.党的组织和谐.党的组织是党存在的物态化载体,是党有机体的“硬件”.党的组织是一个整体,包括方方面面.因此,党的组织和谐是党组织整体的和谐.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等关系的和谐.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和规律建立起来的、具有统一意志和行动的有机整体.党要实现组织的和谐,根本的是坚持和健全集中制.要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重要的是在党内广泛、充分地发扬,以体现党员的意志、表达党员的主张、维护党员的利益.实践证明,党内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效应,通过党内可以减少矛盾、缓和矛盾、化解矛盾、消除矛盾,使党内关系走向和谐.

3.党政关系和谐.党内和谐也包括党政关系的和谐.中国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战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党政关系融为一体,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实行的是党的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在现存体制下,党政职务存在着交叉性,这是中国党政关系的特点.重大问题由党委决定,政府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许多重大的决策是由党政部门统一制定和共同实施的.因此,党内的和谐实际上也包括“政”的和谐.党政关系的和谐,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党政的职能.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的工作,使其独立履行职能、有效行使和发挥各自的权力、作用.

4.党的作风和谐.党的作风是党性、党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党的作风是党组织或党员所表现出的风格,是党组织和党员这个主体由内而外的表现,是外在的、直观的,是外界判断党的重要标志.因此,党风的好坏,关系着党能否制定正确的路线,关系着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关系党的领导能否有效实现.正因为如此,党风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党风,是符合党的性质、宗旨的表现,也是党的建设成效的具体反映.当前重要的是,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到清正廉洁,消除权力的腐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5.党的制度和谐.党的制度是党的行为规范,是党在长期实践中的总结和概括,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党内和谐要通过制度来调节、来规范、来保证.而要发挥制度的作用,制度本身必须建设好.好的制度就是一个和谐的制度,和谐的制度就能充分体现制度作用的魅力.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党内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

1.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实现党的政治社会化.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优势和传统.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仅是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而且还要教育人民群众.因此,这就需要实现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主要是塑造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实现政治社会化,有利于达到认识的统一,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同时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当然,要认识到政治社会化具有外部灌输和自觉认识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水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执政成效.事实说明,社会上许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不科学、不优良造成的,是工作方式的不妥当造成的.因此,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和优化的机制,进一步科学规范各方面的关系,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原则;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坚持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廉洁执政的原则.

3.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有效实现党对社会的整合.中国从创建开始就非常重视组织建设.中国有完整的、运作有效的组织系统,这个组织系统就是巨大的丰富资源,具有明显的组织条件和组织优势.因此,要善于通过农村、企业、社区、学校、机关等党的组织建设,有效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要发挥党员在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4.以树立良好的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风正则干群合,干群合则社会稳.树立良好的党风,对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从党的建设的现实看,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持和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 了解群众、 关心群众,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解决理论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问题;树立良好的文风,回答群众存在的种种疑惑,解决群众的理论需求问题.

5.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是执政党,执政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公共权力与社会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的建立、利益的协调、矛盾的解决等都与公共权力有密切关联.可以说,掌握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的素质、工作方式、行为表现等都直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所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重点提高五种能力: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交通厅项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