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社会比较

点赞:7564 浏览:317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社会比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有向上、平行、向下三种比较方向,产生对比和同化两种效应,同时有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增强和合群需要四种动机.初中生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比较内容为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比较对他们的情绪和自我评价都会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个体方面,要调整社会比较心态;教师方面,要赏识学生,引导学生;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关 键 词 :初中生;社会比较;自我意识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地增加.这就使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并且拥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如同学)的比较中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个体自我评价、自尊、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社会比较的相关理论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1954年,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需求或驱力,当情境中缺乏客观标准时,人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1]

Kruglanski和Maylesess (1990)则对社会比较作出较广泛的界定,认为“社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评估”.换句话说,社会比较是指个体于某一特定层面(例如学业、人际等),对于社会刺激(例如同学、朋友等)所作的比较性评估(例如,A比B好,等等).由此可见,Kruglanski和Maylesess对社会比较的定义并不强调比较是基于缺乏客观标准的条件.事实上,之后的研究也显示,即使在具备客观标准的情境下,人们仍会进行社会比较,作进一步的自我评价(Klein,1997).[2]

(二)社会比较方向及效应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可分为:向上比较,与更幸运、更有能力或更多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提高;平行比较,与能力或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评价;向下比较,与较不幸运、较无能或较少力量的他人进行比较,往往用于自我增强.

社会比较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和同化效应.如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在向上社会比较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性格、能力等特征都是固定不变,就会产生对比效应,这时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甚至放弃努力.这种情况下的向上比较只能给人带来挫折和失落感,激发对比较对象的嫉妒和对自己的贬损;反之,个体如果认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特征是可变的,并且是通过经验和个人努力尝试可以逐渐进步的,那么向上比较时,就会产生同化效应,并目激发个体不断尝试各种努力达到比铰对象的水平.向下比较也同样存在这两种效应.所以不管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可能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

(三)社会比较的动机

一般而言,社会比较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自我了解和界定,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在与他人比较后,才能较准确地了解自我的情况,往往通过平行比较后实现;自我提高,目的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后,得到改善与提高,往往通过向上比较实现;自我增强,目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后,达到维护自尊、改善情绪的目的,往往通过向下比较实现.

而在Taylor,Wayment和Carrillo(1996)的文章中,又提出了第四种动机.合群需求,是指在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会设法寻求与自己相似处境的他人形成联盟,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一)初中生进行社会比较的对象

初中生最主要的比较对象是同学和朋友,其次是亲属家的孩子,即堂兄弟姐妹还有和父母同事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一般的比较对象都是同龄或是年龄相差不多的人,也有入提到了会和社会典型的入作比较,也有入提到会和父母、老师作比较,还有一个人提到会和小动物比速度,看谁跑的快.这表明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对象集中在同学和朋友同辈群体中.[3]

(二)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

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学习方面,其中学习方面包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课堂纪律等.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学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因此,学习是初中生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外貌方面,其中外貌方面包括身材,穿着,时尚,身高等.他们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相貌、体态,注意仪表风度.他们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对他人的良好反应,体现着自我欣赏的满足感;对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而产生极度焦虑.

体育方面,其中体育方面包括游戏,打球,赛跑等.这方面的优秀能让初中生在体育考试或体育比赛时格外耀眼.

品质方面,其中品质方面包括性格,特长,习惯,技能,心理,幽默,劳动等.

人际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朋友和老师的评价,朋友的多少及关系的好坏等.

金钱方面,其中金钱包括学习用品,各种花费等.对家境一般或者贫困的学生来说,金钱方面的比较让他们很有压力,也让他们的家长很有压力.金钱方面老是等不到满足,也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心理上贫困.

家庭方面,其中家庭包括父母的理解,父母的态度等.父母对子女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能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信心.

业余时间方面,包括看电视、睡觉的时间等.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作业也比较多.过多的业余时间能放松心情,有利于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比较对初中生的影响

应当说有比较才有提高,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快地发展自我,通过合理地进行社会比较,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先充分地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找出与自己合适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才是健康而明智的.那些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比较的结果是造成了情绪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通过比较来感觉幸福.或者说,通过比较来减轻不幸的感觉.有些人看到他人比自己强,会带着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优秀的地方,通过学习得到自身的发展.而有些人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点,对他人只会嫉妒与不满.应当说,合理竞争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合理竞争只会导致社会的退步与不前,使人情绪恶劣.

初中生的社会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社会比较对情绪的影响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引发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导致大学生的不良竞争,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如嫉妒、抑郁、焦虑等.合理的社会比较使大学生产生公平心理,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高兴、幸福等.比如,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总是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而颇为抑郁.一个考试准备充分的人,因为偶然间看到他人比自己答题快而引发了考试焦虑,以至于连书写都发生障碍.

研究指出,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与社会比较倾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考试焦虑高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高, 考试焦虑低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低, 考试焦虑中等水平组中学生的社会比较倾向处于中间水平. 研究发现高比较倾向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 说明如果个体频繁地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的学习成绩作比较, 那么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对自己的情感造成影响, 成为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4]

2.社会比较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比较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如果个体没有选择恰当的比较对象, 和比自己优秀的个体进行比较, 尤其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超越的比较对象; 或者是进行比较的方式不当,比如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不足, 将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 这样, 比较之后, 个体的自尊会受到伤害, 尤其是自尊水平原本就很高的个体, 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 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其主观幸福感下降,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进行低水平的自我评价, 甚至放弃努力.[5]

三、初中生社会比较的建议

不健康的社会比较会滋生青少年的嫉妒、仇恨的不良情绪和自卑自怜的消极自我评价;健康的社会比较则能促进青少年自我进步、自尊心提高.因此,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角度解决初中生的社会比较问题:

(一)个体方面——调整社会比较心态

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一种想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动机促使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情况与别人(主要是同辈群体)进行比较.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人学生社会比较也会表现山各种各样的特征.初中生自我评价时,会出现些归因问题.他们往往认为社会比较过程之中的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如运气、考试难度及同桌或者老师等)来决定,或者这些初中生之中尽管有的人相信本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等内在因素是处于社会比较中的各种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却坚信这些因素是由外部条件造就的,不是内部的自我可以调控的.此时,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有些初中生会固着于向上或向下的某一种社会比较方式,于是在信息采择方面出现了偏差,总是无法客观全面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和看法也比较片面.这样会使初中生获得对事物客观、正确的评价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狭窄,使个体因缺乏必要全面的心理支撑而难以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极人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客观程度,同时也使得他们在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时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各种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乘虚而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埋健康水平.

(二)教师方面——赏识学生,引导学生

施行赏识教育,让青少年相信自我成长的能力.首先,为了让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所有的学生施行赏识教育.将对学生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除了鼓励和表扬在班级拔尖的学生外,也要鼓励和表扬那些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其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国正在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要多方面,不仅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要看到学生在体育、文艺、劳动等其他各方面的优势,对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样予以及时的强化.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觉到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引导青少年具有确的社会比较策略.在比较方向上,向上比较的“高度”和频度上应加以控制,达到适度;在比较对象上,应着眼于周围的同龄伙伴,且避免与不良同龄伙佯的比较;在比较内容上,应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面,这样可以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也能提升自我.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鼓励大学生积极交流彼此的认识、观点和感受,在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看到白己与他人对事物看法的差异,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获取社会比较信息进行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对自己更为客观的评价.

(三)家长发面——不要过度比较

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总是不满意,孩子考及格了就希望他能比别人考得更好一些,孩子考优秀了又希望他能考满分.即使孩子考满分了,父母还是不满意,觉得隔壁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品行好.总之,我们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心理失衡,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好.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这些比较也渐渐成为影响自我和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