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

点赞:26160 浏览:1201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属性以及执政能力建设几个视角,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政治学分析,加深这一问题认识,以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 键 词 ] 政治学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出实现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怎么写作,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发展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不同国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描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明确使用“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但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原因在于诸多条件不具备.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最直接的原因是存在着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马克思主义从考察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入手,揭示了国家的产生、国家的本质、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征,为人类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单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曾依据两个标准对社会形态做了两种划分.一是根据生产关系标准将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二是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社会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种社会形态.这充分说明了两种不同社会形态的划分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时,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他们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向往和谐社会,也出现过某些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是,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当怎么发表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何不同呢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决定》明确了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其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并且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就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就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同时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这些内容进一步拓展了把握社会形态的理论视野,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

和谐,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平顺的发展状态.由于社会主义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幸福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必然充满和谐性.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早就说明了和谐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状况,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进行和谐社会实验,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进一步彻底地主张,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关系.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党已经很清楚了,对于表现其本质的属性也有了清醒的认识.简而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它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总的概括就是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在实践中,我们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地解决,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构建和谐社会,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同志曾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地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就要求: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性,加快社会领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逐步形成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和谐社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国家管理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广泛地发展社会主义,使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法律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是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者和享有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