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与社会

点赞:7427 浏览:317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需要"这个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是考察分析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在近几年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需要的根本特征、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的分析来探讨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人;需要;社会发展

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的要求,表现为人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既有衣食住行的物质性需要,又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信仰等精神性的需要;有的属于自然性、生理性的需要;有的则表现为个体的需要或群体的需要.需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观逻辑起点的三个要素之一.在《得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逻辑起点必须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生产,二是需要,三是人类自身生产.这三者密不可分,离开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能动地,唯物地解释历史.把人的需要作为起点来考察社会历史的思想,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始终.从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到《资本论》,几乎所有的哲学、经济学著作都论及到需要问题.是否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考察社会和人生是区分唯物观和唯心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需要范畴,其特质是超越现实性.需要的超越现实性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需要是主体的人的本质,主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从外界摄取物质、信息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也表明主体在物质、信息上的某程度的匮乏.需要正是为了使这些匮乏得到补充而产生的.主体为了得到物质、信息就必须把意识指向对象物,这时作为主体的人已是"忘我"的,它所指向的是它所要获取的对象物,也就是需要的"内容",而不是"自我的".只有获取了对象物,主体才能在满足中体会到自身的存在,回到主体自身.需要的超越现实性还是对客体的超越.作为需要的客体,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既存的形态和间接的存在形态.从既存物质形态中得到满足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其他一切有机体摄取对象物所共有的,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对于第二种形态的需要的满足,则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在需要问题上的表现,人为了达到对间接存在形态的满足,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取得.但是,不管人的需要客体是既存形态,还是间接存在状态,需要都是对客体的超越.这是因为,主体需要在以一定的手段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之前,已存在这种需要.也就是说,此时主体在没有得到需要的对象物之前,在其潜意识之中,已经超过需要对象物,而把需要对象物"观念化"地存在于主体需要之中.需要的超越现实性是实现历史主体的需要-实践的超越.实践是以需要为出发点的,在历史主体的实践开始时,人们的需要已经确定"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1]可见,实践过程不是实践的目的,人的目的在于实践的前景.需要就其根本的特征来说,它是超越现实性的,它决定了对实现需要的手段,即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性功能.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诚然,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看,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社会生产力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只由于受到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之故,而是还有着自身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主要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需要,使劳动者产生了劳动的动机和意志,并决定了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现实可能性.人的需要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如下二个方面:第一,人的需要迫使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它决定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由于人类比其他动物有着更多更高的需要,而自然界不能自发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人类的需要只有依靠人们自己进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改变自然物的性质或状态,才能得到满足.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确有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他们的体力,也包括他们的智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尚未通过生产劳动发挥出来以前,还只是一种潜能.那时,人和自然界还未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是潜在的生产力.但是,当人们由于一定的需要和自然界直接联系起来,构成为一对现实的矛盾时,人就会采取生产劳动的手段,来解决这对矛盾.这时,人就成了劳动者,人和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就结合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人之所以要进行生产劳动,人之所以会与自然物结合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完全是由于人的需要."[2]固然,就生产力之构成的实体性要素来说,只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并不包括人的需要.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一定的需要却是劳动者的内在因素之一.劳动者既有一定的需要,又有一定的体力和技能,由此才能真正称其为现实的劳动者,才能既会劳动,又要劳动.过去,我国理论界在分析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时,只讲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资资料生产的人,根本不提人的需要使劳动者形成劳动动机和意志的作用.显然,这有失偏颇.第二,人的需要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改革生产工具,改良劳动对象,决定了生产力的活跃易变不断发展.由于人的需要具有历史变动性,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都不断发展和提高,因而,人们就必须要求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人们在生产中就必然自觉地注意积累和提高生产劳动技能,革新生产工具,改良劳动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并使自己的更高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这样,生产力内部的劳动者这个首要因素就因自身的需要而充满活力,并积极地调节和解决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矛盾,由此也就从生产力内部决定了生产力的活跃易变和不断发展.人的需要由潜在转化成为现实,并且不断发展,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发展.于是,人类社会也就不断进步了.由此可见,人的需要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源.


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极为醒目而迫切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发展是我们现今的实践主题和核心话语,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而言,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学术遗产.弄清人的需要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我们党与时俱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和目标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所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经典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范畴."当全世界聚焦可持续发展时,必然也要聚焦人的需要问题.这样就把"发展"与"人"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纬度.社会发展既然以人的发展为本质和最终目的,那么最后的落脚点理应放在人的需要的满足上.因此,从人的需要的视角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就成为一种必然.总而言之,一部社会发展史终究是人类需要的发展史.人的需要的产生,才使人类具有了主观能动性,要去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提高,则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由此也就使人类和社会逐渐进步.

人的需要与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