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点赞:7819 浏览:320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系统工程,农业现代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O-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56-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方针和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着深刻内涵的系统工程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系统工程.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就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观.这20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是其体制保障.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怎么写作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即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即要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系统工程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提出的20字方针要求,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在实践中,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当前首要的要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和行动上的片面化.因为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搞一些政治、文化等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防止两种片面的发展观:一种是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其相配套的“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另一种是只强调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等,而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低、意识谈薄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一些学者指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着力点

3.1 着力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3.2 着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怎么发表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3 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有的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意城乡统筹,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其结果是虽然城市发展较快,但农村发展滞后且乡村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要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3)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这些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外来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从事非农产业和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相关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推进城乡公共怎么写作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怎么写作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怎么写作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怎么写作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尤其要加大和省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怎么写作一体化,必须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怎么写作一体化运作.

(5)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一些地方政府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