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基础

点赞:18326 浏览:816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行离不开对当前农村资源基础的认识,由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及由其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面貌,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力量,从跨越传统农业形态的乡村经济结构和分化日益加剧的乡村社会结构两方面具体论述当前新农村建设所面对的资源基础.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资源基础

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之上.从广义上讲,资源既包括经济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所以,本文将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基础界定为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及由其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的面貌,这两者的变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力量.

一、跨越传统农业形态的乡村经济结构

(一)从以农为本走向非农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1.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在乡村社会的兴起,改变了乡村的经济结构.传统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几乎都奉行以农为本的国策,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农民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进入近代以后,现代工商业开始在沿海部分农村地区兴起,但仍然是围绕农业生产在发展.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制度下,尽管当时乡村社会也有过社队企业的发展,但就产业结构看,绝大部分村庄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结构中的非农化比重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不断增强.

2.大量的农民工流动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和从业模式.在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所得的剩余大部分为国家政权提取,同时,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和军事功能,古代中国农民的流动主要是在失去土地之后的求生之道,当他们在沦为流民之后如果难以生存,就会聚众生事.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剩余用于工业化发展,国家对农民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制度化限制,主要有户籍管理制度、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制度、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市福利制度等.在这些制度共同构筑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固壁垒下,农民只有通过参军、提干和考学这几条仅有的途径流向城市从事非农生产.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也开始放宽对农民流动的政策限制,使得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通过流动而获得的非农收入日益增长.

3.农业生产在许多村庄日益被边缘化.传统中国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条件下,王朝统治的经济资源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的剩余,农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处于基础地位.进入社会转型期的近代中国,虽然现代工商业文明有了缓慢成长,但农民被抛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农业生产在国家沉重的赋税提取和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日益萧条和破败.农业生产在乡村社会仍然是农民生存的基本依靠.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策略,农业生产承担起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源积累的任务,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仍然居于乡村社会生产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社会流动的限制,大量积压在乡村社会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非农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使得农民在更为富足和现代的城市生活吸引下开始流向城镇;此外,日益加重的农业负担和人多地少的生产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缓慢,这种种因素都促使农业生产在乡村社会被日益边缘化.

(二)从封闭静态的乡村社会走向开放和流动

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其封闭性和结构的静态稳定.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离开了自己生存的土地,农民也就失去生存之源.与此相伴随,长期固定在一定区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也使古代农民结合成家族社区,家族组织内部有着健全的组织体系,同时由于这种组织对农民的控制,写作技巧农民处理与组织外的关系,使得农户逐渐形成封闭和保守的意识.近代以后,乡村的封闭和静态开始被打破,但这种状况不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良性变化,而是在外力冲击下乡村社会开始出现的秩序崩解,虽然这一时期许多现代性因素渗透到乡村社会,并导致原有结构有所突破,但乡村资源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乡村社会在治理上出现根本的危机.建国后逐步形成了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通过政权组织对资源的全面控制限制了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基本经济条件,农民生活在一个个“蜂房式”的组织结构里面,资源流动完全被公社组织掌握,形式单一而且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逐步走向了开放和流动,农民不再是从事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大量经济生活与外部广阔的市场联结起来,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在带回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的新观念,文化和心理上的封闭被不断打破.

(三)从行政计划控制走向市场化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是伴随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公社组织全面控制着村庄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绝大多数资源,市场被取消,农民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由上级行政命令决定,这种高度集中的行政计划控制在保证资源无法被市场分割的同时却极大地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上的改革不断向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和乡村社会资源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既不是像传统社会一样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也不是在公社体制下的缺乏经营自主权的生产,而是面对广阔市场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生产.市场的变动决定着农民生产的调整,同时也影响着乡村治理资源的积累.除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过去落后封闭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农村积压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基本可以不用计算.但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农民开始计算着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并由此决定自己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中的流动.

二、分化日益加剧的乡村社会结构

社会现代转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社会结构上的转型,这种转型又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实践运作,因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也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领域的转变,从而共同构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力量.

(一)乡村社会新的分层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主权,从而带来了经济收益上的差异;在政治上,过去的政治成分被取消,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确立了主体地位,通过政治参与掌握和分割了不同的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方面,过去被压制的社会生活的自主空间不断增强,许多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农村社会成员日益活跃.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主要表现在以财富、权力和知识为标准的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有研究者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的阶层分为8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当然,由于当前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的初始阶段,因此,社会阶层的分化还很不稳固,农民的阶层意识由于受到乡村社会仍然存在的宗族意识和亲缘道德观的制约也十分模糊.

(二)边缘化群体的出现

在改革开放后的乡村社会,由于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加快,在过去相对单一的农民群体中分化出了边缘性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整个国家经济体制也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使得过去只能束缚在乡村土地上的农民有了流动和从事其它产业的可能,大量农民开始怀着致富的动机到土地之外寻找发展的机会.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积压在乡村的剩余人口在城市文明的拉力与乡村社会内部的推力这二力作用下,开始在城乡之间流动.但是,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在当前条件下农民很难负担得起,相对而言,在城市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之后回到乡村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同时,控制农民向城镇流动的制度上的障碍,也使得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民仍然遇到较大的政策阻力.所以,在乡村出现了这样一个边缘化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成员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但他们又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因为面对外部生活的风险,土地是他们维系生存的底线;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但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可能在城镇就业却不能在城镇安家;他们可能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或外地,但他们始终又与乡村社会保持着很强的经济和情感联系;他们在城镇接受到现代观念和文化,但对乡土文化同样有着很深的认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乡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贫富差距的加剧

在改革开放前的乡村资源配置格局下,乡村社会的贫富差距一度被当成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加以否定和抑制.由于人民公社体制控制和掌握了几乎所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权,并在分配过程中体现出平均主义的取向,农民之间的贫富分化问题不明显.但在农民与工人和干部阶层之间,贫富上的差距还是十分显著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地村庄和不同农户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一,导致贫富分化现象开始加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原本就存在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指向是将中国建设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因此,大量乡村资源在市场体制下仍然继续向城镇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不同地区的村庄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也有明显的差距.再次,在同一村庄中,不同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在不断加大.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对的资源基础已经在近30年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保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进作用,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决策和政策实施就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农村的资源基础的深刻认识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