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挑战

点赞:34021 浏览:1578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未来主义思潮是其中之一,西方的许多现代未来主义者围绕着不同的社会发展理论形成各种流派,并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他们在探测未来的基础上,企图用它的历史未来观去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鉴于此,马克思主义者也做了相应地回应.


【关 键 词 】未来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挑战

由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许多学科的学者、专家共同编织的未来主义,试图用它的神话般的社会发展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科学的人类社会未来观.(1)它提出了取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一些模式.按照这些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它抽掉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的所有制内容,代之以纯经济的内容,以便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性.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表明,在“后工业社会”中,生产力或者新的社会关系必将取代生产关系.因此,不论西方未来主义者提出的是哪一种模式,他们所说的各种未来社会,实际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2)西方的许多社会发展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力量的观点,贬低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3)西方的未来主义者否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鼓吹“趋同论”,以否定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论断.趋同论,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殊途同归,或者正在日趋走向同一的发展道路.贝尔认为,各个国家不管社会政治制度如何,它们都将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对上述挑战的回应

(1)贝尔划分社会形态的中轴选定和中轴转换受到质疑.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这两方面统一在生产方式之下.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不同,贝尔认为这两个方面可以分开,社会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不存在单一的关联.他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概念限制在社会关系方面,而把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限制在生产力方面.显然,贝尔试图通过理论视野的转换,引起理论观念的变化和所面对主要问题的转换,但是他没有阐述如何挑选作为中轴原理基础的“首要逻辑”,按照他的观点“作为一种逻辑顺序的方法,概念性图式并无真伪之别,而只有有用与无用之分.”这无疑增大了其所用方法的主观实用性.另外,贝尔也没有充分说明以上两种视野间或者两个中轴间的关系及其转换的原理.技术的横轴和财产关系的纵轴之间究竟是影响、包容还是对立的关系;这二者又是在什么情况和条件可以转换,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明确的解释.虽然在后工业社会理论中,贝尔强调的是代替劳动价值论的知识价值论,但其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并没有改变.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这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后工业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会依然存在.(2)贝尔关于知识的重要作用和专家治国的推断,有过于相信科学技术在社会计划和决策中作用的倾向,这使人不易认识到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会产生一种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美好前景吸引的乌托邦式的幻觉.在后工业社会中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治性质没有改变,代表资本家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就依然是掌握实质权力的人.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了的资本,是有意识和思想的资本.即使在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中,只要有资本存在,就会存在那些代表人格化了的资本的资本家,技术精英的统治只有在统治工资劳动的范围内得以实现.(3)贝尔关于未来社会不管社会制度如何,都将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趋同论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批判.贝尔完全否定社会结构的客观性,将之简单的看作是一种概念性的图式.他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决定论攻击为单一的决定论.同时,他认为思想是靠发现一种表达基本根据的语言来认识自然的,而否认了实践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可见,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一种唯心史观.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的真正大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未来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挑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73

[3]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辛向阳.“趋同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