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

点赞:5143 浏览:194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人和”的社会和谐观以及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孟子,仁,和谐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5-0009-02

2005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从当时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社会和谐特征和内涵。,

一、,“仁民爱物”的自然和谐观

外在于人类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孟子认为,自然万物有其自身的特性,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以下只录篇名)。,同时,自然万物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有机体。,比如,禾苗的生长离不开雨水浇灌,如果“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倘若“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梁惠王上》),再如,草地与沼泽利于禽兽生存,“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滕文公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滕文公上》)。,孟子同时指出,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五谷熟而民人育”(同上)、,“民非水火不生活”(《尽心上》),没有五谷和水火,人类就无法生存。,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同上),即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只要人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了解自己的本性并加以扩展,就能最终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同上)的精神境界。,

孟子对自然界的灾害有清醒的认识。,孟子认为,当出现自然灾害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要采取顺势而为的态度去消除这些灾害,要按照自然界本身的法则去治理,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孟子以古代治水为例,阐释了这一道理。,他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惊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滕文公下》)在这里,孟子总结指出大禹成功治水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按照水的特性加以疏导而不是填塞,把害人的鸟兽驱逐到适宜其生存的沼泽地带而不是去杀害,这样,“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同上)


在此基础上,孟子以“仁民而爱物”为中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待万物,爱护它却不施行仁义,对待民众,施行仁义却不去亲近。,君子应该由亲近自己的亲人推广到以仁义厚待民众,并进而爱护万物。,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仁”的高度,这一观点是前所未有的。,孟子还对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深恶痛绝,指出这是没有“仁义之心”的表现。,他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告子上》)意思是,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因为长在都市近郊,便时常会被刀砍斧伐,这样能长得茂盛吗它日夜休养生息,承受雨露滋润,并非没有新枝萌芽,而是很快又会被人们放牧的牛羊吃光,这才变成光秃秃的模样。,人们看到光秃一片,还以为不曾有过树木,这难道是山原来的本性吗人难道能这样没有仁义之心吗

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孟子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理想状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梁惠王上》)意思是,对于人们生活而言,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污染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树木砍伐有序,木材就用不完。,这样一来,人民物资供应充足,生、,死就都没有缺憾了。,孟子接着指出,君王治国如果能做到这些,“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在这里强调了只有农业生态保护得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有序发展,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图景。,

二、,“人和”的社会和谐观

孟子认为,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只有保持社会和顺,国家才能安定。,孟子以战争为例,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他说,“固国不以山豁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同上),即巩固国防不必依靠构筑天堑、,宣扬武力,只要社会和顺,万众齐心,“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同上),那么不战则已,“战必胜矣”。,孟子主张“人和”,同时强调要“教以人伦”(《滕文公上》),即要妥善处理好社会中最基本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幼、,尽忠尽责、,诚信友爱的社会风气,以使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同上)。,孟子还提倡“与人乐乐”,“与众乐乐”,反对“独乐乐”和“与少乐乐”(《梁惠王下》),认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大众欢乐的基础上,与大众一起欢乐,才是值得追求的幸福的境界。,反之,如果不关心别人的生活状态,漠视他人的愁苦,这样的社会必然人际淡漠,也绝不会是诚信友爱、,和谐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当时的社会结构里,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孟子首先指出,君王在构建和顺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天下定矣。,”(《离娄下》)即君王的公正,是构建社会正义的基础。,君王能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会安定和谐。,其次,君王要处理好君臣关系和君民关系。,在君臣关系上,要做到“君臣有义”,“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即君臣之间要有情有义,臣下敬重君王与君王尊待臣下,都是一样的有情有义的体现。,孟子还进一步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事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可见处理好君臣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君民关系上,孟子强调君王要体恤民情,“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还要与百姓同乐,乐百姓之所乐,忧百姓之所忧,这样一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就必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戴,这样来治理国家,“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仁政”、,“民本”的政治和谐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仁政”是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良策,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孟子进一步指出,施行“仁政”贵在以德治国,“以德行仁者王”(《公孙丑上》),而不能滥用暴力,因为暴力不能使人“心服”(同上)。,

孟子“仁政”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一方面固守封建等级观念,作了严格的阶层和行业的划分,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他认为这是不可逾越的“天下之通义”(同上)。,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一超越前人、,振聋发聩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看来,之所以“民为贵”,就在于人心所向是国家兴盛衰亡的根本。,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所向、,民心好恶,都牵掣、,左右着国家政局的安危,因而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不能不加以认真省察。,“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也是孟子整个政治和谐思想的起点。,

从这一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基本途径和措施,就是要“善政”与“善教”相并重,也即“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所谓“善政”,就是要采取富民政策,让人民生活安逸。,孟子说:“易其田畴,薄其赋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即采取整治耕地、,减轻税收的办法,使民众富有。,他还具体提出要“制民之产”(《梁惠王上》),使农民有土地安心耕作,对商人“市,廛而不征”(《公孙丑上》)、,“关市讥而不征”(《梁惠王下》),鼓励他们从事经济贸易活动。,这样“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梁惠王上》),君主就得以“保民而王”(同上)。,所谓“善教”,就是要“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即注重学校教育,让人民知晓礼义。,“善政”和“善教”相结合,人民在获得了丰足财富的同时,也树立了仁爱礼义的道德,这正是孟子“仁政”治国的最高理想。,此外,孟子还积极主张选贤任能,让贤能俊杰管理国家事务。,孟子认为,只要君王能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就会得到天下之士的欢迎,“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同上),清明政治也就能得以实现。,

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了孟子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孟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成员和睦相爱、,仁德治国政治清明,并描述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一幅理想图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尽心上》)然而,正如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1]事实也正是如此,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之间战事频繁,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并未被统治者采纳。,

孟子社会和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史册中的瑰宝,在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探究孟子社会和谐思想的意义,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