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与小妞电影

点赞:5312 浏览:202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美剧《都市》剧照

2013年,《小时代》在北美上映,《洛杉矶时报》称之为“一部发生在上海的、无性的《都市》”.看看他们的相似性:同样由畅销小说改编,同样发生在四个单身女性之间,同样讲述她们在一个大都市里的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形式是“姐妹们的聚会”,在没完没了的谈话中,她们讨论着现代女性的永恒问题,男人、工作、闺密等,以及怎么也不够穿的衣服:随处可见的曳地礼服、无穷无尽的高跟鞋、只有在遥远的北国才派得上用场的华丽皮草等凡此种种,无怪西方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的小妞电影”.

在谈论“小妞电影”之前,让我们先看看另一种流行文化,也是许多“小妞电影”的发源之处:“小妞文学”.在过去十几年间,此类小说横扫了图书排行榜.从表面上看,这些小说都是“女性主义”的,且多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的作者多为年轻的女性职业作家,小说主角是和她们相似的单身工作女性,故事讲述“年轻姑娘如何在大都市追逐梦想”,内容覆盖从约会到死亡的全过程――对于这其中的多数人,梦想只是“找到真爱”.此类小说中广为人知的有:《都市》、《穿Prada的女王》、《口红丛林》、《BJ单身日记》、《绯闻女郎》等.

在一本名为《人人都能成为简奥斯汀――女性小说畅销秘笈》的书里,作者莎拉米诺基(Sarah Mlynowski)与法琳雅各布(Farrin Jacobs)教授读者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妞文学”作家.此类小说有固定的模式公式:一个(N)岁的女人(某某),拥有一个有抱负的(工作),从没想到自己会陷入(某种情况)――(更不用说某种状况)了.但自从她(做了些什么)之后,她的生活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她不能自已(做某件事),只能求助于(某某)――她的(好友/男闺密等),来帮她脱离这种(状况).他们将在一起(做点儿什么),但当(某人/某事)来临,一切发生了改变等通过对括号中的留白进行自由填空,你可以拼出许多类型故事:《保姆日记》、《都市》、《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或者,《小时代》.

郭采洁在《小时代》中扮演的顾里是一个集各种名牌于一身的“命运宠儿”

这些发生在大都会里的丽人故事,翻拍成电影后,成为光鲜亮丽的“视觉糖果”,流金溢彩,如梦似幻.而与时尚产业的交互关系,也成为“小妞影片”的常见元素.在这些电影中,总有一个或多个的角色被置身于时尚产业中:她可能是阴差阳错进入了时尚杂志编辑部(《穿Prada的魔头》),或一个时尚圈里颇为有名的专栏作家(《都市》),或来自时尚人士终极向往的“上流社会”(《绯闻女郎》),最不济的,是一个生来愿意被名牌淹死的购物狂(《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等有时,电影与现实的交互虚实难分.在电影版《都市》里,凯莉给《Vogue》杂志拍了一组新娘大片,此后切实地出现在了美国版的《Vogue》上――尽管在电影中,凯莉与“大先生”的婚礼最终化为了泡影.

就像时装精品店的经营者一样,电影拍摄者相信“环境美是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哲学下,“衣橱”在此类影片中担当了“影子主角”.实际上,许多人走进电影院,为的正是这位“看不见的主角”――而打造它的幕后功臣,是时尚圈的中坚力量:造型师、品牌设计师、美容师与摄影师.一部成功的“小妞电影”,可能会影响人们日常的衣着打扮,并就此成为时尚史上的经典.而“一个事先张扬的衣橱”,也会给票房带来积极的作用.随着前两部票房的成功,在本周上映的《小时代3》中,四个姑娘的衣橱也随之升级:它被打造成了高达三层的“梦剧场”,进出其间的服装多达7000件,其中包括不少难得一见的服装――女主角林萧穿着奔跑的一条红色长裙,来自Bottega Vea的T台走秀款,“全世界只有一件”.


“女性主义”是“小妞电影”的另一个关 键 词 .实际上,由于主角是女性,她们从一开始就或多或少是“女性主义”的,但在“如何做出女性宣言上”,他们选择的方式则多种多样.相较于早期的女性电影,“小妞电影”对“男女平等”的追求,从社会或职业领域转移到了关系上――《都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而在《小时代》中,姑娘们从不衣裳不整,获取眼球的工作交给了围绕在她们身边的“都市花美男”――即使每日出门喷一把古龙水,他们也会毫不迟疑地褪去上衣,露出精心打磨的腹肌,让人误以为进了香水广告拍摄现场.在对待“男色”的态度上,《小时代》展现出了《都市》相似的态度,即,在此种“传统男性领域”中,女性与男性亦平等.

美国电影《穿Prada 的女王》剧照

较之原创剧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有一些天然优势:小说的畅销不仅给电影提供了前期观众积累,也让投资方更易了解目标观影群体,进而有的放矢――如果作者本人具有明星效应或所涉题材具有真实影射性,则更为加分.出版于2003年的《穿Prada的女王》,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这部讲述名校毕业生在时尚大刊实习经历的小说,在2006年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成电影,收获了3.25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所扮演的角色,影射的正是美国版《Vogue》主编安娜温图尔.在此类电影的改编上,主角的选择显得成败攸关,同样改编自2003年畅销小说的《保姆日记》,主角选择了“女神”斯佳丽约翰逊,因为“过分漂亮,无法将其当作小保姆”而让许多人拒绝写账,票房惨淡,不足2600万美元. 在某些方面,拍摄于1961年的《蒂凡尼的早餐》被看成是“小妞电影”的“早期文本”.其中可见如今“小妞电影”的许多经典元素,如名牌崇拜、情感困扰、大都市逐梦以及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奥黛丽赫本在其中饰演的荷莉格莱特利是一个从外地来纽约的年轻姑娘,热爱派对和热闹生活,其人生理想是钓到金龟婿,然后实现与兄弟弗莱德“写个农场并永远在一起”的生活.与传统的“拜金女郎”不同,荷莉身上有着“女权主义者”的影子存在:为了实现新生活,她从前夫身边逃走――这一举动颇似娜拉的出走.然而,这名每天早上要在蒂凡尼橱窗前吃早餐的时髦女郎,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主义者绝非同一个物种,她更像是当下的摩登女性――实际上,她也非常为今天的摩登姑娘认可,在许多“小妞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荷莉格莱特利的小黑裙形象,两者之间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作为一种“产品化”的类型电影,“小妞电影”很少令观影者怀抱艺术期待,但在过去一些年间,依然诞生了一些著名作品.然而,知名度与票房并不意味着精神价值――2010年,ABC在一档节目中,称《都市》中的凯莉为“浮躁、自以为是的曼哈顿势利眼”,将其评为“过去20年流行文化中最糟糕的10个角色之一”.颇有意味的是,此类电影获得肯定的地方,往往来自其“消费主义”的部分,比如服装.不可否认的是,其所制造的流行文化,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处,“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了一个故事:美拉尼西亚土著人曾经被天上飞行的飞机搅得心醉神迷,但是,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在他们那里降落过.于是,土著人用树枝与藤条建造了一架模拟飞机,并精心划出一块夜间照亮的地面――他们耐心地等待着真飞机前来着陆.

消费社会与小妞电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妞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人们能够在这里看出消费社会的寓言.”鲍德里亚写道,“消费中受过圣迹显示的人也布置了一套模拟物、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标志,然后期待着幸福的降临.”――这种模拟的、具有幸福特征的幻象,也正是消费社会中,产品化的“小妞电影”所具有的“致命吸引力”.

在电影《都市》中,莎拉杰西卡派克借主角凯莉的嘴说,二十几岁的姑娘们来到纽约寻梦,为的是两个“L”,“品牌”(Label)和“爱情(”Love).实际上,这两个“L”所指代的,是“小妞电影”的两大核心:“物质”与“情感”.多数“小妞电影”,会将这些时髦姑娘对“品牌”的追求作为影片的开端――这保证了影片开场的观赏性,并最终以“情感”作为其结尾――这可以看成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价值观的回归.当然,这样的公式也可能依旧是“产品化”的.几乎所有成功品牌都懂得这个规律:在产品销售中,最昂贵也最为核心的部分,正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