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新崛起

点赞:25120 浏览:1176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艾克拜尔米吉提创作伊始就以独特的文学创作实践参与到了新时期初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主潮,其小说浸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以小见大传达出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新时期中国文学转型提供了生动的文本和新鲜的活力,也提升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艺术品格.

关 键 词 :转型 审美意识 文体自觉 文化传统

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在新时期初期脱颖而出.1979年,年仅25岁的他凭小说处女作《努尔曼老汉和巴力斯》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短篇小说《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等》和短篇小说集《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单》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引起全国瞩目.最近,笔者集中阅读了《艾克拜尔米吉提短篇小说精选》,深感这些主要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浸润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充满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叙事精巧,意味深长.这些小说与中国新时期主流文学的发展同步,抵达了中国文学前沿,在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学中更属领军之作.然而,或许因为艾克拜尔米吉提在80年代末期之后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评论与文学翻译,走上了文学编辑及领导岗位,其小说的文学价值反而被忽略了.在此,谨从新时期文学转型的角度对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特色及价值进行分析阐释.

社会转型中的新崛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伤痕文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新时期文学的转型是文学从社会意识形态到审美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新时期初期引领中国文学的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潮流.伤痕文学以“”期间人们遭受的悲惨磨难和精神创伤为表现内容,控诉“”的罪恶,再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和苦难.反思文学不仅仅停留在暴露伤痕和苦难的层面,还对社会、历史和政治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向历史的纵深处追溯,穿过‘文化大革命’,深入到十七年时期,在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去清理政治的表现形态,思索其发生、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性的根源.”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恢复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标示了新时期文学从社会意识形态向审美意识形态的转变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艾克拜尔米吉提具有强烈的文学主体自觉意识,他从一开始创作就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学的独特追求.他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沃土,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真切的情感表现“”给哈萨克人民带来的伤痕与苦难.作品饱含独特的哈萨克人文风情韵致与生活气息,丰富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

新时期初期,虽然观念上已经提出文学不再为政治怎么写作,但是刚刚获得解放的文学还与政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从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共同呼声和哀叹,但是作者不正面描写政治斗争而是通过哈萨克普通牧民的生活反映社会,表现时代的重大命题.如《努尔曼老汉和巴力斯》叙述的是粉碎“”之前哈萨克牧民努尔曼老汉的家庭悲剧.因为“”和路线的错误,阿吾勒陷入贫困破败的边缘.努尔曼老汉为了保护羊群,自己用一头犍牛换回一条出色的巴力斯.可是,专讲政治不管生产不顾百姓生活的县委刘书记,却蛮横地要将努尔曼老汉的作为礼物送给上级州委喜欢养打猎的苏里堂书记.养狗书记倒台后,刘书记却污蔑努尔曼老汉送给苏书记,玷污老人的声誉,还使得老汉的儿子受到牵连失去了工作.作品通过一位老牧民家庭的遭遇折射时代的悲哀,控诉流亡投机分子的罪恶行径.

《哈力的故事》叙述牧民哈力因为“为革命放羊的事迹”而被当成新生事物火速培养入了党、成为青年干部,并且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无力胜任领导职务的哈力慢慢地习惯了,习惯了为所欲为,甚至把父亲的警告也忘记了.哈力形象是对党用人方式的深刻反思,也显示了人性的弱点,以及政治路线的错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颠覆.《在草原的漾漾雨夜里》以深沉的抒情笔调叙述一段感伤的经历.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讲述一个哈萨克普通家庭的命运悲剧,批判“”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隔阂,甚至敌视.热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因为“一打三反”运动而变得冷漠、紧张.作者没有用悲愤的言辞控诉“”的黑暗,而是以哀婉的笔调描述“我”在草原的遭遇和感受,表现“”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颠覆.

以维吾尔族生活为题材的《晚霞》高度凝炼,类似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通过几个简短的细节,反映出人物生命历程的沧桑巨变.三十多年前,小说中的主人公“他”迫于父亲的威逼娶表妹为妻,“他”只好将心爱的情人麦瑞娅姆许配给仆人雅库甫阿洪.可是十多年前,因为阶级斗争,妻子跟“他”划清界限而改嫁,“他”也被下放到塔里木.作品截取“他”回来找到麦瑞娅姆的场面,“他”道出被迫将麦瑞娅姆嫁给雅库甫阿洪的实情,并要求麦瑞娅姆离婚后跟“他”结婚.结婚的翌日,“他”中风病倒.高明的作者并没有在叙述中插入任何议论成分,而只是以冷静的笔调客观描述人物言行,让读者从故事本身感受到生活的苦难和伤痕,让人看到三个人物生命的无奈,具有多重审美意蕴,意味深长.《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单》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之后,但是事件却是因为“”期间的一个抄家名单所引起,可以说是伤痕的延续.小说没有直接捕述“”的动荡与混乱,而是反思穆哈江书记那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威给人带来的伤害,在新时期他的一句话就让夏米斯免职,在“”期间则有他的笔记记录着主人在五七年打、五九年反地方民族主义中错打无辜好人的事情.所以作品不但再现生活的荒唐与失落,还批判党内一些干部的歪风邪气,剖析现实,警示未来.

《发现》叙述乡下马罕老爹的长胡子被红卫兵认为“妨碍了革命”而被强行剪掉的故事,不无揶揄色彩,道出时代的荒唐可笑.《阿瓦罕》讲述美丽的维吾尔女子阿瓦罕嫉恨丈夫娶小妾,为夺回丈夫而向工作队谎报丈夫的密谋,本来想借工作队吓唬丈夫却把丈夫送上了刑场.政治绝非儿戏,阿瓦罕的幼稚可以窥见普通百姓对革命的不甚了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革命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与不合理的地方,造成了历史上的冤检测错案.《哈司令、阿尔申别克和他母亲》从被歪曲的日常生活讽刺“”的荒唐,小说的叙述充满了哈萨克人的幽默风趣,却也饱含着生活的无奈,是对荒唐时代的深刻反思. 在这些作品中,艾克拜尔米吉提不直接描写“”的政治斗争,而是反映“”期间普通百姓的非正常生活,或者将“”作为背景,反映“”对新时期现实生活的影响,表现“”后人物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这样一种审视生活的角度和表现内容,突破了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创作,而进入了审美意识形态的创作模式,强调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书写独特的人生,追求文学表达的自由,更接近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学审美意蕴.

二、

新时期之初举国上下充满着欢呼一个旧时代结束和一个新时代来临的喜悦和振奋.文学不仅控诉历史,也反映生机勃勃的现实.现实题材的书写影响最大的是改革文学潮流.改革文学呼应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直面现实生活,塑造改革者形象,表现创造新生活的喜悦,也揭示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矛盾、种种改革的困难和艰辛.艾克拜尔米吉提也创作了一批现实题材作品,但是他没有正面塑造改革者形象,而是通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新动向,展示了人性、人情的多样性,思索生命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文学实践表明新时期文学从对历史的控诉转变为对现实的书写,推动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转型.

《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等》是艾克拜尔米吉提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并没有鲜明的时代变革气息,而是通过少女哈丽黛爱情的夭折、生命的枯萎表现维吾尔族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启人思索女性的命运问题.美丽的少女哈丽黛与下乡知青吐尔逊江互生好感,可是哈丽黛的母亲帕夏汗大婶既看不起村里的青年,也看不起下乡知青,她阻挠女儿跟吐尔逊江交往,说女儿只配嫁给城里来的那些干部、工人,嫁不到城里宁肯让她守在家里.哈丽黛自身软弱,没有反抗母亲.纯洁的爱情夭折了,最后她真的只能守在家里变老.在母亲眼里永远是十五岁的哈丽黛由一朵鲜艳的红玫瑰变成了凋零的枯枝.母亲帕夏汗渴望女儿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这本无可厚非,而且也是乡村存在的一种普遍心理.然而帕夏汗与其说是势利还不如说是愚昧,她看不到乡村与城市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而哈丽黛生活在新时代,却没有新青年的果敢与勇气,她听从母亲的安排,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哈丽黛的美和纯真朦胧的爱情,后半部分则满怀感伤叙述哈丽黛的凋落.让读者在沉重的哀婉和失落中思索乡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女性自身解放等难题.


艾克拜尔米吉提还对新时期出现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委婉的讽刺和批判.如《茹姆柯拜轶事》叙述了嗜酒如命的青年干事茹姆柯拜四处参加酒宴,工作敷衍了事,四处陪客人吃饭,无法控制的嗜酒断送了他的性命.作品既是对现实吃喝风气的批判,也是对民族嗜酒习俗的深深忧虑.《灰色的新楼群》敏锐发现新时期经济改革对校园的冲击.哈萨克教研室以师资力量不够为由把哈萨克语专业下的25个指标全部退掉,而去办一个可以挣外快的在职基层翻译干部进修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教师的职业精神大打折扣.作品透过青年老师萨比的困惑与不安表达深切的忧患,揭示了经济利益对人心对人性的深刻影响.这篇作品完成于1987年,而揭示的现象在90年代之后变成一种广泛的存在,由此可见文学的前瞻性和作者对生活的预见性.

哈萨克人的淳朴、善良、勇敢、热情、宽容、勇于奉献、尊敬自然等民族性格也在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中得到了生动反映.比如《天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赛里木湖天人合一的自然风情,通过纯洁、美丽的草原女孩哈丽曼茜对天鹅的热爱和痴迷,反映了哈萨克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寻.《木伐》讲述了穆合塔尔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在中到赛里木湖湖心孤岛上救人的故事,事先说救人给报酬,可是父亲九死一生救人回来,获救的人却不谈报酬之事而离开了.穆合塔尔忍不住向他们喊,“钱呢!”要去追问.可是父亲却一笑了之.父亲的宽容、勇敢、大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等民族性格都在这一笑中弥漫开来.

《金色的秋叶》通过画家之眼审视雪山风光,展现牧场的迷人风情,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者以精美的诗意文笔描绘出一幅山美人更美的美好画面,诗意盎然.《山的儿子》描写了一位临危不惧、果敢、快乐的哈萨克汉子.《雪崩》塑造了雪灾中养蜂人吐拉帕依的顽强、冷静、果敢,他不顾生命危险去探望配种站的两个老人,结果因为雪崩而牺牲.吐拉帕依的家也被雪湮没,救援人员只看到摇床中熟睡的婴儿.作品没有直接描写母亲对婴儿的护卫,但是从孩子能够安然度过灾难可以想象得出母亲冒死救儿的壮举.一篇简短的故事,传达出的是一个民族勇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艾克拜尔米吉提在对生活的细腻描写中,还展示了生命过程的多重复杂体验.如《潜流》通过描写哈萨克少年瓦利沃拉的一次游泳历险记道出平静生活中的凶险.《车祸》生动描绘了油罐车司机耶鲁拜搭上女生娜迪娅回伊宁的一路风情,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梦想与现代生活气息.作者精心刻画了耶鲁拜对美的追寻,对朦胧爱情的憧憬.

《静谧的小院》描写的是普通家庭内部的分化、美好的亲情与复杂人性的冲突.静谧的小院其实并不静谧,家人的内心实际上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斗争.作品在浓郁的亲情中展示人生的秘密与家庭的危机,说明爱和理解是化解矛盾的必然出路.《蓝鸽,蓝鸽》叙述了从年少到中年的生命历程,道出了成长的复杂体验、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既有淡淡的忧伤,也饱含人生的欢乐,意蕴丰盈,令人回味.《冰雕》这篇微型小说通过冰雕艺术表现一种人生态度与追求,展示生命的崇高境界.

三、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寻根文学”热潮.寻根文学旨在从对历史的反思转向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自觉开掘在历史尘埃中积淀久远的传统文化,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依托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出新的审美形态.寻根文学在新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在审美境界的追求、题材的开拓、思想的深入和形式的探索方面,都是史无前例的.

艾克拜尔米吉提从一开始创作就立足于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生活土壤,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从历史传说、故事、民风习俗等传统文化中发掘创作资源,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题意蕴方面不断开拓.因此,他以自觉的文学审美意识,从创作伊始就找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学之根.与其说他积极参与到了寻根文学潮流,还不如说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和丰富了寻根文学.如1980年他发表的《遗恨》取材于哈萨克历史生活,反映了历史上哈萨克部落之间以及牧民与牧主之间的矛盾,反思民族的动荡历史及传统生活方式,批判人的愚忠、人性的阴暗与复杂,也塑造了牧民的勇敢彪悍,可称为最早的寻根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