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管理的历史经验

点赞:15235 浏览:680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管理的特点有所不同.分析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沿革,可总结归纳出五点历史经验,即家庭家族是最自然的社会管理单位,分而治之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法,道德教化是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措施,重心下移是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益相对平衡是社会管理的稳定器.学习和借鉴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 社会管理 历史沿革 经验 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期.就社会管理来说,随着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公民利益预期和诉求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扩大政治参与的要求明显增强,我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和风险高发期.社会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严峻、更艰巨、更繁重、更紧迫.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然而,现实与历史不可分割,创新与继承也是相辅相成.因此,以史为鉴,梳理和分析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沿革对于推进我国当代社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我国社会管理的历史沿革与主要特点

社会管理是个发展的过程,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1.原始社会:氏族聚居,家族管理

氏族是由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财产共同继承.氏族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直接相关.每个成员都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生存,同一氏族的人有互相保护、互相援助、互相复仇的义务.氏族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因此,我们可以说,原始社会的管理主要实行的是家族管理.

2.奴隶社会:等级管理,分封食邑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是奴隶社会两大根本对立与对抗的阶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仆、隶等很多层次,但这些层次的划分都是为了维护整个奴隶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需要.商朝与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期和强盛期,商周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实行分封食邑,即实行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周王把全国的土地和奴隶,分封给其子弟、亲戚、功臣和同盟者,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进行分区管理,辅翼王室.分封基本是按王室的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在诸侯国里,也仍然按宗法血缘关系向下进行同样的分封.

3.封建社会:郡县制度,乡村自治

秦始皇时期分天下为36郡,每郡又下设若干县.到了西汉,刘邦基本上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但同时也实行分封制.从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州一级行政区划.一般情况下,州辖郡、郡辖县,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形成州、郡、县地方政府建制.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废除了郡一级行政建制,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建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州为郡,把州县制再次变回郡县制,全国共设置190个郡,1255 个县.唐代又废郡为州,重回州县制,并在州之上设置“道”,行使监察职能,后来实际成为一级地方政府.宋代取消道而设“路”,路之下为府、州、军、监,再下面是县.元始设置省一级政府,但行政建制比较乱,一般为省、路(府、州)、县建制.明代的行省制比较规范,一般以省、府、县为主.清朝基本上沿袭明制,有所改革,一般设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地方行政政权.纵观秦朝以来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制度,县级以上行政管理机构变化频繁,光称谓就有郡、州、道、路、省、府等诸多不同,而县的称谓则2000多年一直未变,县级政权职能也几乎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县级政权是我国历代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单位.

我国封建社会的国家行政权力一般只到县级政权为止,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至于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社会,则基本实行自治的政策.(1)自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乡村自治制度有个产生与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皇权曾经延伸到了农村.县以下设有“乡”,乡以下设有“亭”,亭以下设有“里”,实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亭――里成为乡村社会的一种行政区划建制和行政管理层次.到了隋唐时代,乡一级作为政府机构被裁撤,管理职能也逐步被取消,代之以乡村自治制度.唐宋时期实行乡里制,元初改宋代乡、里为都、图,实行都图制,明代实施里甲制或保甲制,清代的保甲制度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乡村社会基本实行乡、庄二级管理体制.(2)自治主体.所谓“乡村自治”即由地方推举“头面人物”来管理本地的社会事务.这些“头面人物”主要是乡绅以及家族、宗族的长老,朝廷通过他们来协调民众内部矛盾,宣传国家政策,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家长、族长管理本族本村事务是乡村自治的主要途径.家庭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细胞,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尊卑长幼的伦常原则而存在和活动,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坚固性.同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它又具有极强的扩张性,由家族而宗族.家族以“家”统族,宗族以“宗”统族.家族制度对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中国人对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 (3)自治方法.乡村自治最主要的方法是道德教化.封建道德教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他如道家、法家、佛教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自汉武帝接受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是儒家又一重要思想,仁与礼是辩证统一的,即礼以仁为基础,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家是治国的前提和基础,而治家的核心就是儒家宣传的“孝悌”思想. 4.民国时期:重心下移,保甲制度

民国时期社会管理特点为:重心下移,保甲制度.民国17年(1928),南京国民政府对基层社会组织的设置为:县以下设区、乡(镇)、村、里、闾、邻.5户为邻,5邻为闾,闾以上在农村为村,在县城为里,百户以上编为乡、镇.民国24年(1935),乡以下改行保甲制度.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以后鉴于各地地理、交通、经济情况各异,在实行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乡(镇)之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1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民国政府对保甲制度极为重视,竭力通过保甲制度牢牢控制民众,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

5.计划经济时期:二元结构,政社合一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当时的社会管理特征为:二元结构,政社合一.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城乡实行不同的户籍、婚姻、粮油、就业等政策制度的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在城市,社会成员以单位归属为主,街居归属为辅.单位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各类国有或集体单位在提供各类公共怎么写作的同时,也在履行严格的社会管理功能.在农村,实行的是“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生产队既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控制绝大部分农村生产资料,是农民经济上的依附主体,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又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单位,通过户籍管理等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农村社会,农村人口不能向城市自由流动.

总体来看,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机制以及对人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不足之处为:过度依赖行政权威处理社会问题,管理形式单一;将所有社会问题都推给党和政府管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缺乏活力.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历史经验

纵观我国上下5000年的社会管理发展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5点历史经验.

1.家庭家族是最自然的社会管理单位

“家天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色,历代帝王都把天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之物,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历朝历代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与管理,家庭以及由家庭延伸出来的家族宗族是最自然的社会管理单位.原始社会的氏族管理就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管理;奴隶社会的分封食邑制也基本是按王室的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更加重视发挥家庭家族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2000多年来封建社会统治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社会,由于“天高皇帝远”,也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家庭家族更是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传统中国社会能够在我国维持数千年的漫长时间,家庭家族管理可以说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社会管理的历史经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管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分而治之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法

商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是我国历史上分而治之管理方式的开端.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在县域以上实行的郡县制度、在乡村实行的乡里制或都图制等更是一种典型的分而治之的管理制度.民国时期的保甲制以及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都是分而治之管理方式的一种具体方法.但是,如何分而治之,则是一门学问,它考验统治者的智慧.分得好不仅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有序,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端;分得不好则有可能导致权力弱化,地方势力增强,最终出现地方割据,政权不稳甚至国家分裂的混乱局面.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郡县制度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区管理制度.当前,我国实行的省――市――县分级管理的行政区划模式虽与封建社会的郡县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思考出一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东西.例如,始于舟山现在浙江全省推广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怎么写作”的管理经验也是遵循分而治之的管理方法,通过细分管理怎么写作单元,实现治理结构网状化.

3.道德教化是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措施

道德教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和统治术,封建社会管理的措施、手段有多种,道德教化无疑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所谓道德教化,是指封建统治者通过道德教育人们怎样做人、做事,使政治原则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和稳定的道德心理,从而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我国最早系统论述道德教育重要性的思想家为孔子与孟子,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理念,孟子曰:“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汉代以后,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道德教化的主导思想,“三纲五常”成为维系人心,使民驯服,确保封建政权稳定的重要武器.正如孟子所言,“仁者无敌”.对统治者来说,行“仁政”可以无敌于天下,可以“王天下”.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经验证明,但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社会稳定的所谓“盛世”时期,如西汉文景盛世、唐贞观―开元盛世、明永宣盛世以及清康乾盛世等,都是统治者比较开明,“仁政”理念、道德教化功能发挥和贯彻得比较好的时期.

4.重心下移是社会管理发展必然要求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的封建国家以来,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我国历朝历代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其特点为统治者通过行政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垂直式管理,基层群众完全处于被统治、被管理的消极被动地位.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一种臣民文化,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不主张民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而认为应当由“圣君”“贤相”“清官”来管理,而民众只要依附于、顺从于他们就可以了.这种义务本位的思想造成民众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社会控制.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民众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民众不再一味顺从于统治者的奴役,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权力实行对民众控制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行不通,越来越不符合时怎么发表展的潮流,重心下移成为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国政府在城市和农村基层推行保甲制度也正是适应这种时代潮流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法律赋予人民的一项神圣权利.人民群众绝大多数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要重视和加强城乡社区的管理与怎么写作建设,努力以社区管理的积极成效来推动和促进社会管理的发展. 5.利益相对平衡是社会管理的稳定器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始终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我国上下5000年的社会管理史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即利益相对平衡是社会管理的稳定器.对民众来说,利益不公、贫富不均是最不能容忍的,也是激发社会矛盾、冲突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根源.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就提出了“权有无,均贫富”的思想.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利益公平的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兴衰盛亡全在于它能否做到公平公正,能否做到利益相对平衡.我们不难发现,每到一个朝代的末期,由于利益不均,贫富悬殊,社会管理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被迫起来反抗,起来革命,一个朝代就被颠覆了,一个新的朝代又建立起来.从历次中国农民起义的口号中我们也许能窥见一斑,如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口号:“等贵贱,均田免粮”;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等.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认真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利益相对平衡了,社会才能维持相对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三、我国社会管理历史经验的当代启示

1.重视发挥家族宗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受历史传统影响,从古到今,中国人的家族宗族观念是最强的.中国人强烈的家族宗族观念,包括维护家族宗族长老的权威,维护家族宗族的名誉和地位;强调对祖先的崇拜,每年清明时节要上坟祭祖,与先人对话;外出游子希望有一天能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社会保障上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等等.虽然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中国农村几千年来“聚族而居”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在同一个村落居住的大多数为同姓同宗的家族.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家族宗族就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因此,农村社会管理需要高度重视家族宗族的重大影响力,善于发挥、积极引导和合理利用家族宗族在化解社会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公共怎么写作上的基础性作用.例如,在家族宗族居住集中的村或社区,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每个家族宗族中选聘若干德高望重的长辈作为家族调解员,负责家族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应该说,家族调解员对家族内部的情况最知情,调解工作更有针对性,因而会更有效果.另一方面,家族调解员就居住在同一村庄,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能最及时地开展调解活动,从而有利于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2.重视发挥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道德教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有效的社会管理措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封建统治者以思想为武器,以道德为手段来管理和教育人民可以说是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充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由此可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只是要求我们的管理“硬”措施科学有力,也要高度重视管理“软”措施的影响力,注重发挥文化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文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实施社会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依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加强社会管理,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管理工作的精神支撑.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建设始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和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使“文化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人民更幸福”的理念深入人心.

3.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重心下移是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自治是我国古代农村社会基本的治理模式.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在怎么写作中的主体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实施社会管理,要积极发挥社区党支部及行政村党支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怎么写作群众的先行者、社会潮流的引领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可通过成立“党员怎么写作队”,开通“党员怎么写作”等形式引导和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怎么写作活动,主动为社区(村)的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电器维修、法律咨询、日常护理、相似度检测搭桥等各种怎么写作项目.可通过积极开展党建知识竞赛、村歌大赛、排舞比赛等民间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引领社会潮流.可设立“党员谈心室”,由富有群众工作经验的社区党员组成工作团队,解决居民诉求和纠纷,使居民的心结通过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开导、心理上的慰藉,迎刃而解,把矛盾和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实施社会管理,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群众问题.重视发挥群众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坚持群众工作四原则,即决策请群众献言、活动请群众参与、落实请群众监督、怎么写作请群众评议.群众是否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是社会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