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基础

点赞:7220 浏览:240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得以提出的理论依据和衡量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 理论依据 价值尺度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提出的理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的视阈来看,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在新时期的中国,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本点,切实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为本的思想凝结了唯物史观的人文情怀,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得以提出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这就是要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唯物史观同以往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以往的唯心史观,都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因此错误地得出:英雄人物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论断,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这种唯心史观: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和唯心史观相反,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新型价值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民的利益和需要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要求,要求我们在中国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和创造者理念为指导,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2.以人为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整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那么,人的本质、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④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是无法单独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只有在这些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当每个人的自由成为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时,个人才能有自由,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社会成员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其中一部分人或者少数人的片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相应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又会促进个人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特点.

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价值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以人为本是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人文主义精神和关怀,同时又凝结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据此,我们在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问题时,在坚持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评价标(下转第235页)(上接第187页)准相统一的前提下,更应该从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追求着自己的人的活动而已.”⑤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的突出特性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即:在价值和价值关系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等等居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尺度,政治尺度、文化尺度等,最根本的是要属生产力标准和人的标准.诚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社会进步来说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从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来看,仅有生产力的高度是不够的,因为生产力只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进步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还是从事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都只是手段和媒介,只有人们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最终目标,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所以,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标准既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更要坚持人的标准,这里说的人的标准,必须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价值主体需求作为衡量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尺度.

从价值的特性层面来分析,价值是对于人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因此,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尺度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此为出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然会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21世纪的前20年,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旗帜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指引下,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以实现为依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种要求在文化建设的展开.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尺度.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繁荣而公正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建设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刻、建设必然更加成功.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杜,1995:119.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131.

⑥ 顾相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实,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