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极其社会土壤

点赞:27778 浏览:1302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艺界有“唐风宋词”之说,那么何为“唐风宋词”?我个人认为,首先这一说法是针对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而言的.那何为“风”、“调”?我以为可解为风气、格调、风格特点等.即是,我们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唐宋时期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在此,我们将对“宋调”极其形成的社会土壤作简单地论述.

我们已了解“宋调”的基本内涵,那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即有:

一是多深沉悲慨之气.即以最应充满慷慨的爱国制作而言,由于受客观现实及主观心理的影响,多数作品少汉唐那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抵御外来侵略的远大志向.代之而起的是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发泪”的叹惋;陆游、辛弃疾“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可怜白发生”的悲慨,也少了浪漫主义气息.

究其原因,则有宋朝时外患最多、最长、也是最为严重的朝代.在对外实力上始终十分衰弱,十战九败.但是宋朝帝王害怕武将兵变夺权,故重文将而转武将.特别是在1127年,北方金人攻入宋首都开封,俘虏钦、徽帝,北宋灭亡,到1127高宗在南京建立政权,南宋的开始.因此经历了南北宋的更替,使这些文人更多低沉哀婉情调,而少高昂豪迈.如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敬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自己慷慨悲凉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岸边天影随海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平父台.”诗中伤时忧国的情感十分明显,大好河山撩起爱国之情,半壁河山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悲剧.尽管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想像,但情感大不相同.


二是多议论之风.一方面反映复杂的政治斗争,另一方面又体现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原因――战事上的失利,国家的兴亡危在旦夕.许多文人皆用议论入诗入词,在诗词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特备值得一提的是,陈亮词,特别是其爱国词.在内容上比辛词更注重与政事相结合,有些索性就是“极论世事”的政论词.陈亮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在一文中,时有当时政治背景的体现――“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又在其《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更是对金陵地势的陈述.这一多议论的政论诗,仍具有较高的形象性和很强的感彩,并非都是政治语汇或豪言壮语的堆砌.

三是文风多朴实平易.正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集权、外患尤多,激烈尖锐的党派之争以及宋人本身对现实的关心和他们又受困于国家衰弱、外战屡战,以致于其议论缺乏一股内在的自信、热情,流露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惆怅和叹喟.所以由于这些政治特点和宋人的政治态度,在内容上,直接导致宋代文学具有高度的现实精神.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在盛唐时节,士大夫普遍有上扬的情绪,急切地追求建功立业;到了宋代,内忧外患压顶而来,士大夫纷纷退回到内心生活中,寻求一种“心理平衡”.这一思考带来了学术的相当繁荣,思考同时又使艺术、诗歌减退了浪漫主义的热情,从艺术趣味上说,这时的审美趣味有新的内涵,导致艺术风格趋向于平淡.由于禅宗的盛行和士大夫的思考深入到自身内心,传统的儒学地位上受到影响.传统儒学也吸收了禅学的思想,形成一种新儒学,即产生了理学.并且,在这一时期,老庄思想和道家思想仍很流行.广为盛行的禅宗与老庄思想一拍即合,于是,在知识界和思想界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则是宗教迷信的淡化和老庄清净空寂;恬淡无为思想的复归,进而成为士大夫文人在处理出世、入世矛盾时的精神支柱和收束心性的修养方式与淡泊自然的养生之道.由于这些文学、宗教的影响,使得宋代文人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了全面反思,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他们在目睹文人的遭遇与经历后,似乎已从感性和理性双层含义上都意识到,在复杂的社会中单纯的热情无异于幼稚,痴情的苦恼无异于自戕,因而内心变得更为成熟、超脱、沉稳.这种心态的变化恰如辛弃疾《丑奴儿》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们的思想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沉静脱俗,如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自适,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其文人创作也因此更具理性色彩.

“宋词”极其社会土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然而,在这一主调之外,也有另外一些风格的诗派,如唐体作家学习贾岛、姚合,重苦吟,其代表作家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主要描写和表现其隐逸生活的情趣.又有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正是由于其处于社会的上层,生活相当丰裕.在创作方面,学习李商隐,讲究辞采丰赡华美,“四瑚八琏,灿然皆珍”.多歌颂升平,其内容多脱离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就这一风格,其原因也多是与其政治、社会有关,无论是处于太平之世,还是经历社会的动荡,均对诗人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后者,是更多的诗人不能正视生活而转向隐逸,使其寻找到一种理想的的世界.

总之,“宋调”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政治上的重大变更,南渡之后,便多写亡国之苦,乡关之思,以及抗敌御辱之情,词风亦变为慷慨悲凉、抑塞不平,凄然有‘黍离’之感.也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多发议论,文风多朴实平易;在宗教、文化方面,受当时广为流行的佛教(即禅宗)、儒家理学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使得宋代诗词重视理性,这一特点成为宋诗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