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

点赞:11251 浏览:466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近年来,学术界从制度外在发展与内在逻辑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诸如学科单一、视野单一、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应实现范式的转换,实现由单一的个体研究向多元复式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研究转换、由单一学科的单向研究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转换、由单一的规范定性研究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转换.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研究;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05—0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基本现状

1.一系列相关研究课题相继出现

众所周知,国家鼓励对某一重大问题的研究都是以课题立项的形式予以资助.近年来,从中央到省级、市级等各级科研机构的立项课题中,不少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课题得到立项予以资助.2011年以来,在代表国家水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连续3年设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及相关问题的课题指南.2011年和2012年,在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都有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课题立项.在省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也有相关研究课题立项.如,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012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研究》、《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瑞典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等课题.2013年国家继续此,专门性的著作笔者暂时还未发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

基本视域及存在问题(一)目前研究的基本视域

近几年来,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且大都限于论文,研究的基本范式主要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展开的.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视域.

1.制度外在发展的研究

所谓制度的外在发展,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等历史过程.近两年的成果很大部分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研究.这种研究范式遵循了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过程——意义这样一条研究路线.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条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积累和对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归因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苏联模式的历史借鉴以及新主义的革命实践.这方面的学者主要有秦正为、敬海新、俞国斌等.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历史过程说.此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看做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历史过程.把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形成.二是制度形成基础说.此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归功于两个“基础”,即实践基础与制度基础.三是历史重构说.此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按照历史脉络分为四个时期:转化性制度建构阶段,变封建半封建为新主义;超越性制度建构阶段,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返正性制度重构阶段,通过拨乱反正实现思想大解放;创新性制度重构阶段,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方面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李慎明、肖贵清、俞国斌、辛鸣、陆剑杰等.

第三,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已形成,但它的巩固、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党的十八大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以下两条路径展开的:一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出发提出完善的路径.从制度理念、制度建设、党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观点.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梅荣政、辛向阳、李忠杰、包心鉴、张艳娥、敬海新等.二是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完善的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还存在诸如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还很滞后,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和总结等.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制度、体制建设,通过有效的制度改革实现制度体系内部的优化整合.这方面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闫茂旭、侯远长、林怀艺等.

2.制度内在逻辑的研究

制度的内在逻辑包括制度的内涵、特征、优势、逻辑体系、内部关系等诸多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也出现了很多成果.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是制度体系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与体制组成的制度体系,这种认识目前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这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秦宣、任理轩等.二是结合说.徐治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三是意识形态说.李忠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四是价值说.辛鸣提出,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绩效”、“价值”等方面去理解它的内涵.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概括.主要的观点有三个:一是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视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对优势,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三是从社会整体的发展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等方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方面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罗强、邹谨、敬海新、赵秀芳、杜青、张敬楠、谢永宽等. 第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概括.主要有以下五种概括:一是从制度稳定性与活力性、公平性与效率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二是从实践性、条件性、创新性、系统性、优越性、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概括;三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视角概括;四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五是从中西方制度文化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特征的概括.代表性学者主要有邹升平、徐斌、牟效东、徐治彬、皇甫世杰等.

第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体系、内部关系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原则与实际、本质与形式、“不变”与“变”、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社会公正的必然性、主体选择与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律;二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辩证关系、宪法演变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代表性学者主要有田克勤、包心鉴、郑云天等.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阈单一

纵观现有的立项课题与研究成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都是围绕其外在发展与内在逻辑两个方面展开的,研究视野几乎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范畴本身,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细化研究还很不够.当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等的研究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将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容易导致研究的重复性,这正是当前出现很多相似性成果的根源所在.应从国际大环境的视阈出发,从多方面、多视角展开研究,因此,需要学者们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2.学科背景单一

笔者大致梳理了目前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学者背景,结果显示,目前这支研究队伍的力量相对薄弱,研究者的学术背景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学者以党史学科或者历史学科背景为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广泛的制度体系,而仅仅以党史学科或历史学科为学术背景,难免造成研究范式的单一.

3.研究方法单一

从近两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规范研究是主要研究方法.因此,一部分相关成果都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缺乏理论深度.规范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本身涉及的问题广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所以规范定性的研究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综合应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当中的很多方法.

三、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范式转换

(一)由单一的个体研究向多元复式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研究转换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复杂性、广泛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对其的研究应实现由单一的个体研究向多元复式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转换.目前来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外延与内涵两个方面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各部分的研究,无论是制度外在发展的研究还是制度内在逻辑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不够细致,视野还不够开阔,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应从外延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外在发展的研究.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放在国际大环境中加以研究,目前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加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政策、措施研究等.

第二,应从内涵上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研究.基本制度之间、具体制度与体制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关系,应把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基本制度内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建设制度等相互结合起来展开研究.

2.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

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在世界环境中立足与发展,不仅要得到本国人民的认同,而且应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时必须加强与世界不同社会制度间的比较研究.比较的目的不仅在于挖掘两种制度之间基本内容的异同,揭示两种制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而且在于挖掘两种制度异同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两种制度共性与个性的“背后因素”.在比较研究中,有坚持,有借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比较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比较研究在于阐述两者的一致性,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加强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民群众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

第二,加强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传统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是其典型代表.传统社会主义不同于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它对社会主义本身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我国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也属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领导的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社会改革的完成等,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整个意识形态中指导地位的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制定,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当然,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存在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等一些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最近同志深刻指出,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因此,加强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民科学把握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异同,领悟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我们必须客观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历经几百年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与应对危机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不是自我封闭,必须直面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环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也应看到它们在制度与体制之间的相似性,不能只看到差异而忽视相似性,对资本主义制度一概排斥、全面否定,也不能只看到相似性而忽视本质差异,企图照抄照搬、全盘西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各国社会党(社会党、工党)的指导思想,是西方流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20世纪30年代后,一些西方社会党上台执政,把社会主义理念贯彻到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模式,其中尤以瑞典社会党最为典型,形成了“瑞典模式”,蜚声世界.瑞典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诉求,对于推动瑞典的社会平等与公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由于瑞典模式一系列政策必须遵循资本主义制度规则,在改良资本主义方面不可能走得太远.改良性是社会主义瑞典模式的本质属性,在瑞典社会党执政时期,瑞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本质区别.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研究,既能让人民认清社会主义模式的改良本质,又能有效地反对照抄照搬,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模式的积极因素,以便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由单一学科的研究向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转换

跨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可以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复杂性需要实行跨学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容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既包括基本制度,还包括各种具体制度、体制,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因而必须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以便进行系统地、多维度地分析和思考.

第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面临着许多新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的必然结果,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必然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面临很多时代的新课题,这些挑战与课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展开研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还需要理论的突破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需要进一步定型、完善,这些都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因此,必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

(三)由单一的规范定性研究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转换

规范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涉及的面较广,既包括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很多实践中的操作问题.比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比例、效率、运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实践效果、基层群众自治的状况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体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不能光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埋头于故纸堆和玩弄文字游戏,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应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包含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两个不同的层次,两者都离不开规范定性研究.

第二,必须以规范定性研究为基础,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证定量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具体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的缘由并作出准确判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