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基石

点赞:6226 浏览:218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以为总书记的党在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战略举措之前和同时,可以说已经充分地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诸多理论问题.为了从理论上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这里仅从理论支撑角度,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基石.

一、社会形态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这个理论把人类的五种社会形态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类,明确指出在对抗性社会形态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而只有在非对抗性社会形态里才具有这种可能.离开社会形态,把追求社会和谐视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实现的普世价值,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都曾提出和论证过和谐思想,但侧重点不同.总起来说,儒家学说以“人”为中心,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以“自然”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各把握了一端,以其相互对立和补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

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这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但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代替它的未来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这个相对稳定局面不等于和谐社会,不能把二者画等号.资本主义受各种矛盾的困扰,不可能长期稳定,更不可能出现和处于和谐状态.从社会形态来看,既没有封建主义的和谐社会,也没有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请注意这段经典论述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说明在对抗性社会形态里不会出现社会和谐,结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说这种高度的社会和谐,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以为总书记的党,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提前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为我国现在已经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因此要立即着手推进这一伟大事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不是什么“标新立异”和“超越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和谐社会只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矛盾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并对这种矛盾做过透彻分析的第一人是.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和运用的观点,在人民内部,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日益增长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当然,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则是另一码事,只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战而胜之,而不能对他们讲什么和谐.

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当时在实践中未能贯彻落实,但是它却对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今天我们重温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可以说,社会主义矛盾论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三块理论基石.从提出社会主义矛盾论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整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既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又发生了重大失误和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社会主义矛盾论和社会主义和谐论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基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深刻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践中的理论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和展开的.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特征.所谓社会主义特征,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的理论概括.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特征做了科学的回答.在搞清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以后,势必提出比基本特征层次更高、更为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针对一些人坚持传统观点,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错误理解,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科学论断的提出,不仅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而且也意味着迟早要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试想,一个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和起点,通过既能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的社会,不正是一种和谐状态吗!至此,和谐社会的构想已是呼之欲出.社会主义需要社会和谐,也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新论断.这就是说,和谐和富强、、文明一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特征、本质、本质属性的关系,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特征属于制度层面,是实实在在的实体;本质不属于制度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由制度派生的,但比制度所起的作用更大.我们不妨用这样一个公式比喻: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派生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派生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本质和本质属性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为总书记的党,继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脚踏实地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指导方针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就是这样的理论和指导方针.我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以人为本”的“人”是“人民”,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群体,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关注一方、排斥另一方,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着力点放在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身上,维护他们的权益,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亲民爱民,才更能显示“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总括起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社会主义矛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摘自2006年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