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稳定群体”的形成与社会管理

点赞:19190 浏览:840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剧烈而深刻的转型,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特别是“不稳定群体”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社会上的“不稳定群体”,探究群体形成的因素,了解他们的诉求,从而制定对症的政府政策和执行方案.

关 键 词 社会转型 不稳定群体 政府 社会管理

作者 张斌,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成都:610031)

同志在2011年2月19日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现时期的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但是,现时期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收入差距拉大,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以及先天禀赋和后天资源的差异,社会上的“不稳定群体”有了更多关于生存、发展和政治的诉求.同时,信息网络的普及赋予了本来就缺乏政治影响力的“不稳定群体”一种新的诉求方式,而网络舆论也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网络信息的作用,重新认识社会上的“不稳定群体”,探究群体形成的因素,了解他们的诉求,从而制定对症的政府政策和执行方案.

一、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不稳定群体”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敌对群体(其中绝大部分是人为制造的“阶级敌人”),反映的是对社会体制和发展方向的不认同,体现了一种敌我矛盾,该群体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不同诉求.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群体”主要为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他们主要集中在社会的下层,代表群体为城市的下岗工人群体,农村的农民群体,其呼声是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忧虑,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他们更加关注经济利益.而当前的“不稳定群体”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1978年以来陆续实行的各项改革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固化的城乡二元制、劳动和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封闭的结构,引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剧烈分化.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这一社会深刻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不稳定群体”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具体来说,造成“不稳定群体”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收入分化所带来的“被剥夺感”的增强,直接促进了“不稳定群体”的产生.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常用的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城市在0.20以下,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基尼系数迅速攀升,目前城乡合计甚至超过0.5.这种巨大的变化也表明我国收入分配正在迅速分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不稳定群体”迅速形成.

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在社会体制层面导致了“不稳定群体”形成.当前,我国的城乡分割而治的二元体制在改革中没有根本破除,户籍制度的存在仍然束缚着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资源的差异,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差,因而在劳动市场上竞争力较差.东部沿海地区各个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大多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生产力要素部分程度上的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伴随着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问题,其子女的就学问题,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留守老人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以及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正是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城乡差异加大,贫富分化加深,行业分化、区域分化突出,使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脱节,社会权利受排斥以及公共生存环境受威胁等情况造成了部分工农阶层弱势化.同时,现时期“不稳定群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这一群体不再集中于社会的中下阶层,而是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他们对社会刺激的耐受程度较低,并且同时受到现实和网络的双重动员.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件往往转化为现实的件,这也是近年件的重要特点.

二、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群体事件呈现多发态势.由于新时期在社会分化下出现的一些特征,不稳定群体由原来的阶级与政治利益主导型,向当前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导致的群体不稳定有了明显的转变.因此,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的“不稳定群体”,就必须对这一群体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类型划分.

从产生因素上来看,社会各个群体所接受的刺激具有多样性.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各种刺激简化为四种,随着原点向外发散,刺激程度逐步增加.其中,因素1、2是对群体的不良刺激因素,因素3、4是对群体的良性刺激因素.刺激因素3、4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而刺激因素1、2则会促成不稳定群体的产生.社会群体按照忍受刺激的强度高低,依次分为麻木群体、稳定群体、摇摆群体和不稳定群体.摇摆群体是介于不稳定群体和稳定群体之间的人群,过高的刺激会将他们推向不稳定群体,较低的刺激可使这一群体归于稳定群体.从不稳定群体产生的原因来看,各种刺激因素(即外在的利益诉求)是其产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当根据其利益刺激因素的不同对“不稳定群体”进行重新划分.具体来讲,可以划分为以下4种不同类型的“不稳定群体”:


第一种类型是由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化、缺乏利益诉求机制产生的“不稳定群体”.现阶段的“不稳定群体”,根本来源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化.社会分化过程中的阶层分化、收入分化、城乡分化、行业分化、地区分化、教育分化,造成社会中下层群体一方面经济地位低下:常表现为就业竞争能力低,收入少,并且就业和收入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社会地位、政治地位低下:表现为这部分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受歧视,无法参与、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有效的表达意愿、维护自身利益的渠道,对刺激的阈值较低.

第二种类型是由于政府职能未转变所导致的“不稳定群体”.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仍未能彻底扭转.我国政府仍然拥有过多的要素资源配置权力,由这种权力引致的“寻租”行为必将造成官员腐败和普通群众的不满情绪;同时,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怎么写作的机制仍不完善,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仍不能覆盖国内9亿农村人口,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有明显差距,看不起病、写不起房、上不起学、打不起官司等都是引起社会部分群体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此外,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和对发展的制约,已经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累积性矛盾,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种种不协调,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中下层政治声音微弱,几乎没有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渠道,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很少考虑到这部分群体的切身利益,甚至可能严重损害其利益;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方式单一粗暴,如近年来的拆迁纠纷,造成受影响的人民群众怨言很大.还有在处理可能危及区域内所有群体的敏感事件上,政府的职能失位,监管不当,就会让一批本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为维护生存质量而步入“不稳定群体”行列.

第三种类型是由于信息网络刺激形成的“不稳定群体”.信息网络技术在近些年发展迅速,根据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目前已经达到25.5%,未来数年仍然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信息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真相的披露者,也是情绪煽动者;网络舆论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矛盾在网络生活中的反映.在传统媒体失语、正规传播渠道受阻的情况下,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开始发力,成为民意的集散地.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网民言论非理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也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可趁之机,他们利用网民对社会不平衡现象的不满心理,挑拨造谣,激化网民情绪,威胁社会的稳定.

第四种类型是由于民族宗教矛盾产生的“不稳定群体”.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政府采取的民族团结互助政策深得民心;宗教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有较快较好的发展.但是,我国历史情况比较复杂,民族之间存在较多的历史矛盾.西方敌对势力便利用我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大做文章,肆无忌惮地干涉我国内政,支持赞助境外民族分裂势力.与此同时,中亚各国政变频发,国际民族分裂、民族独立思潮涌起,加上某些地方政府对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有处理不当和工作失误的问题,导致国内外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鼓动造谣,利用“不稳定群体”的不满情绪,使得民族突发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威胁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当地和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稳定.

三、

那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应如何避免刺激不稳定群体,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不稳定群体”的存在,可能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但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保障这一群体的权益和生活,以让他们生活得更有保障和更好.因此,保护“不稳定群体”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这个问题更加重要,避免刺激社会“不稳定群体”,避免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事关改革开放大局的顺利进行.而要有效地保护“不稳定群体”,政策的选择与制定就极为关键.

首先,重民意,保障和拓宽“不稳定群体”的政治自由和表达利益的渠道.党执政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执政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授权,那么政权机构政策制定的基础就应当是人民的意愿.正确的政策制定必须了解民意,合理利用互联网络这个新兴平台,而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政府与人民的对话更直接、更真切.通过互联网等民间渠道自下而上的民意传递和大众体察,最终转化为政府行动,已成为最近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政府和民众良性互动的模式,正积极影响着我国的政治进程.而参与这一过程的公民也提高了素养,有了表达利益的正常渠道,就减少了通过社会群体冲突等极端形式的表达,对于维护我国的长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不稳定群体”的形成与社会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管理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其次,保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怎么写作.我国目前“不稳定群体”的主体仍然面临着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就不了业等问题,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怎么写作上来.同时,社会“不稳定群体”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意、不信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进门难、办事难,以及“寻租行为”导致的腐败现象多发.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既要注重人事机构的精简整合和效率的提高,更要注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依法行政、权力规范、监督问责的制度建设,严惩腐败官员,实现建设怎么写作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最后,多沟通,积极主动应对件,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事件的预案机制.对于件,应秉持及时发现、主动应对原则.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社会上、网络上的舆论动向,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日益成为政府权力的重要基础.政府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不仅是民众的期待,也是法律的要求.政府不能采取“息”的措施.事实证明,政府的沉默就意味着冷漠、逃避或者默认,会丧失主动权和话语权,政府公信力必然会遭受质疑.在处理件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应对,采取干群对话的机制,解决事端于萌芽状态.

参考书目:

<1>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北京:与建设出版社,2008.

<4>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编辑 沐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