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

点赞:15610 浏览:687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和十八大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表现为一种递进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非常精简,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进一步的具体化,即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精简而凝练,培育与践行合一,可操作性强,更易于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是培育和践行的前提条件.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旨归,加强阐释工作,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因此,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自己的理解略作阐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侧重点各不相同.需要从基本内涵上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关系,这是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其社会发展的一整套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是以宗法礼制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而封建社会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宋代程朱理学才确立以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质核心是“仁”.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时代是以宗法礼制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而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到宋代程朱理学才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质核心是“仁”.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就社会主义来说,不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看,都有一种和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者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追求,这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社会价值追求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对以往社会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延续,是在反思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制度后,对社会主义制度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更合理的理想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从最初空想到现实科学的理论演变,并且顺利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跨越.作为一种更合理的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对人们的价值追求具有特别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得到了整合.

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表现为多层次性,具有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集合体.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为基础,对二者进行了整合.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是核心价值的主要内容,其基本层面,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因此,核心价值是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指导和灵魂.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涵盖着理想性的价值追求,又表现了现实性的实践要求;不仅有促使广大劳动者不断完善自身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同时也有普通群体可以认同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践的广泛性价值追求.在这个完整有机体中,失去了实践性,整个价值理念系统就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丢掉了理想性,以具体生活实践掩盖、否定最高价值,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无产阶级需要构建与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但受到当时社会主义还没有现实的雏形,只有理论上的建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对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只是进行了总体概括和初步的设计,对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没有做出微观细致的论述.但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在否定资本主义的论证中也谈到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最高价值及其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最高理想、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表述中,就已经包涵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这一表述是通过在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体现出来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次提出,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说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驾驭,我们党已经从制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到价值方面,加深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四大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辩证有机统一.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都得到了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其第一要务是对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有效吸收和融合.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统治地位,起到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必须要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实现.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如得失、荣辱、善恶等.价值观的内涵是指人们对实践中的价值、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价值观是多元的,核心价值观是唯一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意识形态,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中,蕴含在政策、法律、道德之内.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 、起到指导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不断演进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表现为一定的历时性.作为一种深层信念系统,价值观在意识层面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起支配作用.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提升其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其基本条件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非常精简,兼顾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精简为24个字,是追求现阶段全国人民核心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集中表现.这说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最新认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富强、、文明、和谐,是治理国家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和谐社会的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修养的目标.这三个方面,是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富强、、文明、和谐体现了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富强、、文明、和谐体现了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同志的思想方法一脉相承.在这个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富强文明和谐,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汇聚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富强、、文明、和谐符合时代精神,是国民的共同追求.

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用“共识”产生“合力”.把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外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获得共识的基本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人学习和领会,集成为群体意识,表现为行为规范,最终会产生凝聚力.

“富强”、“”、“文明”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当前中国人民的现实愿望,融合了传统价值与当代价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的综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符合人民对稳定的期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紧密相连.“富强、、文明、和谐”形成有机联系,融会贯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路线相一致,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新时期的运用,是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人民的共识.30多年来,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中国传奇不断出现,改革开放是其不竭的动力来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后,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各类矛盾与问题纷至沓来.社会需要“共识”,指导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继续发展.只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保障,国家的富强、和谐和人的敬业、诚信才能实现.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带来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的真正迸发,也有赖于对于自由的保障.以“大包干”改革为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以保护人民权益为出发点,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此为基础,更加充分的自由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一定会推动创造力的进一步迸发,推动更有活力的社会的到来.

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原始社会的平等,是生产力低下和物质生活贫乏的一种平等.我们所理解的平等,与此不同.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阶段的胜利,物质生活丰富,道德境界提高.我们所理解的平等,是在此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出现.与以往相比较,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具有迫切性.社会公正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法治为途径.公正和法治成为当今社会的诉求,人民的现实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十八大报告对于各项建设的部署,体现了公正和法治的价值,指出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对公正的最好诠释”.作为对人民诉求的一种回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会成为人民实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基本保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公民共同践行的道德规范.“爱国”是作为中国公民个人的基本修养,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个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其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所从事的职业,爱自己的岗位,干好本职工作,是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创造未来的保证.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在公民社会,诚信为本.诚信的个人组成诚信的群体中,个人安全有保证,发展有保障,敬业有意义.“友善”与人与人之间关系具有直接的相关性,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的价值观.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诚信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联系的公民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十八大报告中,“三个倡导” 以个人为基础,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针对性强,目光远大.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共识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文明、和谐.这就对我们的宣传和弘扬对象,正面作出了清楚的回答.准确全面地理解、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想和说的阶段,应是实实在在地做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价值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作者为营口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