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看社会

点赞:4256 浏览:161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本刊编者按]:为迎接中国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本刊摘编此文,是想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老百姓在生活上的巨变大化,让读者看到期社会的飞速发展,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英明,辨清21世纪中国前进的方向,深入学习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02年2月22日,作为第374位登上八达岭长城的外国元首,美国总统布什感叹道:"长城依旧,而中国却今非昔比."

中国的巨变,世界瞩目.其中有表层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又有更深层的、将辐射未来的变化--近年中国社会的高速前行正在逐步勾勒出21世纪中国的清晰轮廓.

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20多年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确实大大提高了.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中国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76元,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3元.而到20年之后的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6280元,是1981年的13.19倍;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已经达到2253元是1981年的10.58倍.

在近20年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的速度差不多是物价上涨的3倍,所以扣除物价因素,中国城市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实际上还是增长了大约9倍,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则增长了7倍左右.

在收入稳定增加的同时,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个人资产,这在20多年前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其中最主要的是房产.到1999年底,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已达77%;1999年竣工的农村居民兴建自有住宅投资已经达到2000亿元以上.

在银行储蓄方面,虽然从1997年至今银行已经8次采取了降息措施,而且开征利息税,但是,到2002年5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了8万亿大关.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手持等其他金融资产也在大幅度增加,估计在2~3万亿上下.

如今,人们常感慨道:10多年前,在农村当个万元户,是一件了不得的风光事;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手上只有万把元存款则成了羞于启齿的事.

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6.7%,农村居民为61.8%,都接近或超过了以恩格尔系数来评判的贫困标准.而到20年后的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9.2%,农村居民下降到49.1%.

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说明中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已迅速上升.中国人正从以吃饱穿暖为标准的温饱型生活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准的小康型乃至富裕型生活转变.

家庭"四大件"升级换代

中国人习惯将社会热点的耐用消费品归纳成"四大件",并作为评价个人财富乃至社会地位的尺度.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大件"更新换代为"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其消费水平升级到了"千元级".到了90年代后期,"四大件"再次更新换代为"空调、电脑、手机、汽车",已经涉及"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家庭消费的注意力已经突破有限的几大件,而更注重个性和享受.即使是通常被看成生活必需品的食品和衣着,也追求上档次.上酒楼饭店消费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衣着方面则更多地关注得体和惬意.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空调、手机、电脑都在不断地升级换代.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6大消费领域是:住房消费、汽车消费、通讯及电子产品的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检测日及旅游消费、怎么写作性消费.

百姓生活看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疗保健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旅游和检测日消费成为新时尚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成为城市人的新时尚,双休日去市郊或周边的景点旅游,以及"五一"、"十一"、春节的检测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已达88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519亿元,在第三产业中占到了15%的比重.以2001年"五一"为例,7天检测期全国共接待游客7376万人,由此带来288亿元的"检测日经济"收入.

与此同时,出境旅游的中国人也愈来愈多.仅2001年"五一"期间,出境旅游的就多达10万人.境外媒体报道:80年代中期以前,到欧美旅游的常常是日本人;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欧美旅游市场接待的大多是中国香港、台湾人;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到欧美的旅游者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越来越多了.

健康消费热情不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健康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多.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318元,占家庭总支出的6.4%,比1995年增长189%;农村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也已经增加到88元,比1995年增长110%.

2001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1.8岁,中国进入了人均寿命在70岁以上的"长寿国家"行列.

北京申奥成功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全民健身运动,采取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参加体育活动来防病健身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早起去公园活动活动,中青年人下班后到健身房进行健身,儿童们则参加各种体育培训班......

教育消费持续增加

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知识型、学习型社会,中国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

1999年,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教育支出达1014元,占全年消费性支出的7%,用于教育的投资已经超过住房支出.在教育市场中,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青睐,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在成人中,知识"充电"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费留学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调查显示,90%的人倾心于国外的高等教育,人们愿意投入大笔费用出洋留学,这表明中国人在收入提高后已经能够承受相关费用.

信用消费走入城镇家庭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人历来保守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1999年,政府为扩大内需启动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并首先在住房消费上取得了突破,使"按揭"这种信贷消费方式被市民们欣然接受.2000年,北京各项贷款总额达400多亿元,而其中住房贷款就占了八成,达300多亿元.

根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调查,被访问者认可信贷消费的占80%左右,而发生过信贷消费行为的有14%~20%,信贷消费的对象依次是:住房及装修、教育、汽车、大件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用品.

如今,中国人的"信用"也成了无形资产,想消费而手头没有钱或钱不够时,则可以凭"信用"去贷款,这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明显减少

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富民政策,使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25亿.1993年,政府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关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贫困线又几经调整,到2000年,贫困标准已经调整为625元.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例的3%左右.

但是,在目前还没有脱贫的3000万人中,一部分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另一部分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资源条件非常贫乏的地方.另外,自然灾害也会使一部分仍然靠天吃饭的农民返贫.近年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正不断传来佳音.到2001年,已经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建立了这项制度,覆盖了313万农村居民.

对于中国农村扶贫的成功经验,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在经济体制上向市场经济急剧转轨和企业改革日趋深化,中国城市以失业、下岗人员及其家庭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大约有1500~2000万人.

为了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1997年在全国开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政府开始实行"两个确保"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到2001年底,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已经增加到1200万人.来自民政部的消息说,在2002年有望做到对城市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将达到1500~180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较高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改革以来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持积极态度.从一项调查看,对个人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在逐年上升,1999年占52.8%,2000年占55.5%,2001年占63.4%.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自己的生活与5年前相比,积极评价超过3/4;对今后的预期,积极评价也占4/5.因此总体而言,中国百姓近年来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预期是乐观的.

(摘自《北京青年报》原标题为《中国百姓蓝皮书之四--生活质量》原文13000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