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

点赞:5646 浏览:196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出发,通过机制释义、揭示困境、探索原因、找到对策,探讨了高校长效机制的形成.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社会实践运行长效机制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功效发挥的因素之一.

一、释义: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上的系统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的系统性.主题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各大高校的活动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国家层面,在活动主题、总体思路、工作要求等方面有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要求,并从运作机制、媒体宣传、总结交流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从学校层面,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的同时,依据于自身的特色,组织起成效更为显著的社会实践.从学院层面,学院更是在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活动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社会实践实际运行的长效性.

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长效性.从活动时间上,一般集中在暑期,大概在20天到30天之间,要有相对充足、集中的时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延续.从活动内容上,活动之间要有关联性、活动前后要有关联性.除此之外,活动的前后也应具有关联性.在活动结束之后有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下次活动的开展可以接着上次活动调研的问题在广度上、深度上作进一步的调研.可以理解为内容上的延续.从活动地点上,要在同一片区域将实践活动做透、做实,这可以理解为活动地点上的延续性.

二、困境:系统性、延续性的缺失

(一)系统性的缺失.

缺失集中表现为主题涣散,没有遵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国家在颁布的具体文件中对社会实践有总体的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一般都是学校团委指导下各个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组团的形式,学生基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总是从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出发,进行活动的策划、执行.

(二)延续性的缺失.

人员经常变化.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大三学生忙于工作、考研的准备.一般学生只能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其次是调研地的经常变化.就学生层面,一般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实践一次.就学院、学校层面也很少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似乎是“全员参与、遍地开花”.最后,活动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调研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的,也有些主题是指导老师依据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确定的.

高校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实践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探索:追寻系统性、延续性缺失之因

(一)缺少规划.

行动前科学的规划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仅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出发设计社会实践,不能与国家要求、学校要求相协调;有的学生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社会实践.最后造成整个院系的社会实践没有主线、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主题凌乱.

(二)师生团队.

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给予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只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实践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天,实践结束之后彼此之间就实践这一主题交流甚少.

四、路径: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

(一)形成系统的规划.

首先,规划全面的囊括社会实践不同主体.国家层面颁布文件,提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基本范围、基本主题、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依据于学校自身优势,找到既符合国家要求、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社会实践主题,并以此要求各具体院系具体规划、实施.各院系在学校的指导下,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做文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其次,规划内容要有完整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形成国家有大规划、学校有中规划、学院有小规划的活动规划结构.在内容包含关系,大规划囊括中规划,中规划囊括小规划.在内容的详尽程度上,大规划倾向于宏观把控,小规划着重于具体实施.

(二)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结构和学生团队结构.

具有与社会实践主题相邻近的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主要组成指导教师团队.也可以是能够剖析活动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纵向结构基于活动的延续性、深入性,是指为了深入的调研某一问题,得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不同的年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调研.一方面师针对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的年份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主题,不同的层面、侧面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团队的构成可以是具有同一学科背景的学生,也可以是临近学科背景下的学生.

(三)形成学校与实践地的长期联系.

一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与地方协调形成专门的管理机制,由学校和地方共同负责,通过挂牌等形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对实践的主题进行确立,对实践的资料进行保管,保证实践活动的长效性.二是学校与地方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在基层有着大量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不仅有学生的专业教师,还要邀请这些基层专家指导学生.这样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基层发展结合起来.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毕业,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