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点赞:23493 浏览:1063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范畴.从原始和谐社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全新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由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由个人和谐到全体和谐、由原始和谐向现代和谐、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渐变演进,而且还反映了当代中国由传统经济学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转变的深刻的、科学的革命.

构建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理想

我国和谐社会理想始见于《诗经》中的“乐土”、《老子》中的“玄同”、《墨子》中的“尚同”及《礼记》中的“大同”.有秩序,就会有和谐;有和谐,就会有秩序.从远古的《太极图》到近代的《大同书》,都演绎出了我国古、近代社会追求“天人合发”、“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的社会理想,而最能体现古、近代和谐社会经济思想的,是由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庄子的“至德之世”构建的社会理想.他们一是反对财产私人占有,反对压迫,反对战争.二是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认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富及劳动成果应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公有,劳动不仅带有高度的自觉性,而且要成为人们生活上的一种需要.三是主张“壮有所用”、“男有分,女有归”,按性别、年龄和社会需要进行自然分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用武之地.四是追求完善的福利社会,“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中国先贤苦苦追求大同理想之时,社会主义的先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在探索和实践乌托邦主义的和谐社会.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从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到欧文的实验公社,都是追寻未来和谐社会的经典.正如1803年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所预言:现存的文明制度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它必将被未来的“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代替.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在批判现存制度的基础上,傅立叶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制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这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他也为人类精心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和谐社会.恩格斯称赞,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进行这种批评的只有傅立叶一人,而且他的伟大也表现在这上面.1820年,欧文在《致纳拉克郡报告》中,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了他的社会主义主张,阐述了他关于“合作新村”的构想,并于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村”.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不仅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而且还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与自由”.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马克思对该书作了高度的赞扬,认为它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和谐社会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和谐社会是

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和谐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著作中是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一种表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理思想后形成的.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主张未来和谐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关系.

和谐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连续用了许多“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经济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面临人和自然的问题,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他们始终把这两个“和解”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不仅有大量关于“人类本身和解”的内容,也有许多关于“人类同自然和解”的内容.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矛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恩格斯曾赞叹过那种原始的社会和谐:“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他把未来的和谐社会描述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认为,在消灭了阶级的社会历史阶段,“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这就更明确提出了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精神应和谐而全面发展的观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而且有机地融合了人类社会的人文精神,吸收了不同学说、不同学派特别是现代经济科学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只能植根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是乌托邦主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一幅宏伟的蓝图,它充分体现了以和谐思维促改革思维、以人的发展促社会发展、以经济公平促社会公平、以经济和谐促政治和谐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这幅宏伟的蓝图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必将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这不仅能够实现,而且也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作出的一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创新.(摘自2005年1月10日《长沙晚报》)